法规库

共收录 303235 条法规今日更新 50 条法规

您的当前位置: 找法网 > 法规库 > 正文

四川省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成都市能源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通知

发布部门:

发文字号: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公布日期:2007-04-30

施行日期:2007-04-30

时效性:已失效

字号

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成都市能源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七年四月三十日

成都市能源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十五”期间,成都能源产业的发展和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以能源消耗总量年均6.2%的增长支持了GDP年均13.2%的增长,有力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十一五”期间,成都将实现工业化前期向中后期的跨越,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经济增长预计将保持年均12%以上的增幅,从而对能源供应提出了更高要求。为进一步加快成都能源产业发展,逐步建立能源供应的保障机制,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把成都建设成为中西部地区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竞争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根据《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能源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能源发展“十五”回顾。

1.能源供应总量不断扩大,但供需矛盾已经显现。“十五”期间,成都能源供应总量不断扩大,从2000年的1953万吨标准煤增至2005年的2601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5.9%.同期,能源消费总量从2000年的1790万吨标准煤增至2005年的2418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6.2%.“十五”后期,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电力和天然气的需求快速增长,受能源供应短缺和能源基础设施条件的制约,能源出现了季节性的供应不足,需求高峰季节的供需矛盾开始显现。

表1 2001?2005年成都市综合能源平衡表 位:万吨标准煤

年份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供应总量19721836193323322601#

本市生产量289.85254.56308.36492.3381.68

最终消费量18501727182521932418#

物质生产部门1203.691121.311152.481304.291352.14

非物质生产部门356.31334.69382.52445.71534.86

生活消费290271290443531

2.能源生产总体格局基本未变,但消费结构不断改善。成都是能源相对匮乏的城市,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不合理。2001年煤炭生产总量占能源生产总量的66.8%,煤炭消费总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47.4%,煤炭是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近年来,成都对能源生产结构进行了逐步调整,坚持能源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不断改善。2005年,煤炭生产总量占能源生产总量的54.2%,比2001年降低了12.6个百分点;煤炭消费总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5.9%,比2001年降低了21.5个百分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也让位于电力,从长期以来的第一位退居第二位。总体上讲,煤炭占据能源生产的主导地位尚未改变,但优质能源消费的比重逐步上升,能源消费结构正向良性方向发展。

表2 2001?2005年成都市能源生产总量及构成表

年份能源生产总量(万吨标准煤)占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煤炭电力天然气

2001 289.8566.826.56.7

2002 254.5661.428.89.8

2003 308.3654.835.59.7

2004 492.3072.817.69.6

2005 381.6854.229.116.7

表3 2001?2005年成都市能源消费总量及构成表

年份能源消费总量

(万吨标准煤)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煤炭电力天然气

2001 85047.725.015.1

2002 72740.929.417.5

2003 82536.235.516.3

2004 19334.740.615.1

2005 41825.945.617.0

3.能源设施建设取得较大发展,保障能力逐步增强。电源点方面,成都总装机容量76万千瓦的紫坪铺水电站已正式并网发电并直输华阳变电站,装机容量120万千瓦的成都金堂电厂正抓紧建设,预计2007年开始发电,成都供电能力将进一步增强;电网方面,华阳500千伏变电站已于2005年9月投运,以500千伏、220千伏电网为骨干,110千伏配网为支撑的输配电网络逐步完善,供电能力进一步增强;天然气方面,中心城区已建成设计压力为4.0MPa的长输管线70公里,初步形成辐射至外围各组团的高(1.6MPa)、中(0.4MPa)压天然气干管2500余公里,市域内已建成CNG汽车加气站59座,天然气供气质量和可靠性明显改善。

4.能源单耗水平呈下降趋势,利用效率逐步提高。“十五”期间,成都万元GDP能耗呈逐年下降趋势。万元GDP能耗从2000年1.33吨标准煤下降到2005年1.02吨标准煤,按可比价计算,降幅达23.31%,年均下降4.66%.比较而言,2005年,成都万元GDP能耗比全国平均水平1.22吨标准煤低16.4%,比全省平均水平1.53吨标准煤低33.3%.

表4 2000?2005年成都市万元GDP能耗水平变化

年份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万元GDP能耗(吨标准煤)1.331.141.161.071.081.02

与2000年相比降幅(%)?14.2912.7819.5518.8023.31

(二)能源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能源自给率偏低。成都是能源相对匮乏的城市,2005年成都能源自给率仅为15.8%,其中,煤炭自给率为40.4%,电力自给率为28.9%,天然气自给率为18.2%,原油自给率为零。总体上讲,成都能源自给率偏低,煤炭自给率略高,但随着能源结构的调整,煤炭生产在能源生产中的比重逐步降低,将进一步加剧电力、天然气供需矛盾。

表5 2005年成都市主要能源平衡简表

消费总量本市生产量自给率(%)外购率(%)

煤炭(万吨)716.88289.440.459.6

电力(亿度)195.4756.5628.971.1

天然气(亿立方米)28.895.2618.281.8

原油(万吨)16200100

2.能源结构不合理。近几年,成都市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不断改善,但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能源生产方面,2005年,煤炭生产总量占能源生产总量的比例为54.2%,电力、天然气的比例分别为29.1%和16.7%,煤炭的比例远远超过电力和天然气,同时小煤矿、小火电在部分地方仍在继续生产,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比较突出。能源消费方面,2005年,煤炭消费总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为25.9%,电力、天然气的比例分别为45.6%、17.0%,电力已成为成都消费总量最大的能源品种。能源生产结构已难以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

3.电网建设相对滞后。随着成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生产和生活对电力的需求急剧增加,电网建设的相对滞后逐步成为制约成都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主要表现在电网的通达性、安全性和可靠性未能得到有效保障。500千伏尚未形成环网,网架极其薄弱,省主干电网向成都送入电力的能力受到限制;220千伏电网受电能力和变电容量严重不足,网内部分设备严重过载;110千伏电网布点不足,部分变电站仍为单电源,供电可靠性偏低;10千伏配网重载、超载严重,不能满足城市快速发展的要求。以上原因导致在丰水期成都电网电量能够实现供需平衡的情况下仍然出现时段性的拉闸限电。

4.天然气供需缺口较大。由于天然气相对于其他能源价格偏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天然气需求量迅速增长,消耗总量年均增幅超过20%.尽管中石油和中石化加大投入,尽力扩大产能,仍难以满足快速增长的需求。以供气量约占全市总量70%的中石油为例,其开采的负荷因子已达1.12,大大超过0.85的正常开采水平,完全是超常规开采,但仍无法满足需求的增长,供需缺口巨大。从产销平衡情况看,加上已申请供气未受理的潜在用户,预计“十一五”期间中石油每年的需求总缺口将维持在40?50亿立方米。另外,成都天然气的供需矛盾还突出表现在季节调峰方面。成都中心城区冬夏之间的用气峰谷差超过100万立方米/天,冬季调峰矛盾最为突出。冬季天然气用气高峰时段,日用气缺口已超过150万立方米。由于城市储气能力不足、管网压力偏低以及供需缺口难以满足,导致中心城区CNG加气站设备不能正常运行而出现CNG汽车长时间排队加不到气的紧张局面。同时,因总量供应不足,为确保重点区域和重要用户的供气,不得不对部分工业用户采取减停气配合措施。目前,成都全年天然气用气总量缺口约3亿立方米。

5.成品油市场尚需规范。随着成品油零售市场的开放,成都成品油市场形成了中石油、中石化和社会经营企业并存的经营格局。其中,中石油和中石化管理规范,保供能力较强,特别是中石油,在近几年全国性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始终把成都作为供应重点,确保了市场的稳定供给。部分社会加油站由于规模小、管理差、实力弱等问题,单站加油量低,社会资源浪费严重;部分社会批发企业油库设施条件差、管理制度不健全,履行社会责任差,难以发挥稳定市场供应的作用。

6.能源管理机制不完善。电力和天然气属于自然垄断行业,分别直属中央和省,其行业发展规划与成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工业布局规划等缺乏有机衔接,增加了重大能源项目建设的协调难度,延缓了项目按期建成及投运。天然气供应终端市场发展较为混乱,同一区(市)县存在多家天然气供气公司,区域分割造成供气市场的恶性竞争、管网重复交叉、安全隐患突出以及天然气输供气设施难以统筹规划和建设。虽然在管理机制方面,成都率先于全国其他中心城市成立了“市能源办公室”,解决了以前能源工作职能分散和难以形成合力的问题,但由于目前部分区(市)县没有从事能源管理的专门机构,能源统计工作基础薄弱,给能源工作开展带来较大困难。

(三)能源发展面临的形势。

1.生产和消费结构升级导致能源供需矛盾更加尖锐。“十一五”期间,成都产业结构将进一步升级,工业和服务业比重将逐步提高,预计工业和服务业增加值将分别保持年均15%和10%以上的增速。工业规模持续扩大,成都重点发展产业中机械制造、冶金建材、石油化工等行业加速发展,对能源需求总量将大幅增加。服务业进一步发展,对能源需求尤其是优质清洁能源的需求将迅速增加。消费方面,成都消费结构正处于加速升级阶段,汽车、住房消费持续增强,将进一步加大交通、建筑等行业的能源需求。因此,“十一五”期间,实现能源供需基本平衡的任务非常艰巨。

2.经济快速发展使能源发展面临的任务更加艰巨。以人为本,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成都能源利用效率虽然好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非常大的差距,并且由于节能观念比较落后,尚未建立相应的节能激励与约束机制,节能技术的推广应用还不够广泛等原因,短期内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困难很大。为支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市能源设施建设的力度还将进一步加大,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做好能源设施与城镇发展、土地利用、征地拆迁等多方面协调工作。

3.对外依赖性增强使能源和经济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目前,成都能源自给率很低,对外依赖性很大,2005年对外依存度高达85%.“十一五”期间,成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将持续增加,本地一次性能源生产能力的限制必然导致对外依赖度进一步加大。同时,成都成品油资源全部依赖外部调入,国内外石油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和油价的异常波动,都将对成都能源供应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因此,“十一五”期间,必须高度重视成都能源和经济安全问题。

总体上讲,成都市能源建设和发展在“十五”期间有了很大进步,但同时,在能源生产和消费中还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十一五”期间,经济增长对能源的需求将进一步加大,能源供给的刚性约束也将越来越明显,除采取多方面的措施增加能源供给外,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推进节能型成都的建设,是逐步解决经济增长与能源约束的关键。

二、能源供需预测

(一)电力。

1.供电量预测。

(1)灰色法和线性回归法。按照灰色法预测,2010年成都市供电量将达到305.07亿千瓦时。按照线性回归法预测,2010年成都市供电量将达到289.99亿千瓦时。

表6 成都市2006?2010年供电量预测表单位:亿千瓦时

年份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灰色法预测值204.12225.69249.54275.91305.07

线性回归预测值201.75220.76241.67264.68289.99

(2)弹性系数法。“十五”期间成都市弹性系数为0.85,预计“十一五”期间期弹性系数约为0.9.据此计算,2010年成都用电量将达到296亿千瓦时。

根据以上预测数据并综合考虑有关影响因素,预计2010年成都电网供电量约300亿千瓦时。

2.电力负荷预测。按照龚帕兹曲线预测,2010年成都市最大用电负荷为516.61万千瓦。按照线性回归法预测,2010年成都市最大用电负荷为513.55万千瓦。按照灰色法预测,2010年成都市最大用电负荷为705.41万千瓦。综合分析有关影响因素,预计2010年成都电网用电负荷约600万千瓦。

表7 成都市2006?2010年最大负荷预测表 单位:万千瓦

年份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龚帕兹曲线预测值356.36393.27432.30473.43516.61

线性回归预测值347.80383.52422.80466.02513.55

灰色法预测值407.15467.12535.92614.85705.41

3.供需平衡分析。根据预测,“十一五”期间,成都电网丰水期和枯水期电力缺额在68万千瓦至256万千瓦之间,缺额为全市最大负荷的21?50%之间,年缺额电量在32亿千瓦时至82亿千瓦时之间,缺电量为全市需电量的15?45%之间。

表82006?2010年成都市供电平衡

年份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丰水期电力缺额(万千瓦)6892128117170

枯水期电力缺额(万千瓦)199229212200256

全年缺电量(亿千瓦时)32.7243.7350.5747.9682.90

缺额为全市最大负荷(%)21-51.517-48.827-4122-3830-45

缺额为全市需电量(%)1521.520.31828

受煤炭和水力资源的限制,我市不可能通过发展电源点来完全满足全市的电力需求。但按照全省的能源发展规划,“十一五”期间净增的装机容量将超过1800万千瓦,全省的电力供应除能保证省内需求外,外送规模将达600万千瓦,年外送电量将达到288亿千瓦时。因此,我市通过大力加强电网建设,提高成都电网的输配能力和增大我市在电力需求高峰时段占全省的供电分配比例将能实现我市电力的供需平衡。

(二)天然气。

1.供气量预测。成都天然气生产供应主要来自中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和中石化西南分公司。

(1)中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根据规划,中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2010年天然气产量将达到180亿立方米,按90%商品率计算,提供的商品量为162亿立方米。

表9 西南油气田分公司2006?2010年天然气规划产量及商品量

年份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规划产量(亿立方米)127130135150180

商品气量(亿立方米)114117121.5135162

(2)中石化西南分公司。根据规划,中石化西南分公司2010年天然气产量将达到40.8亿立方米,按90%商品率计算,提供的商品量为36.7亿立方米。

表10 中石化西南分公司2006?2010年天然气生产规划量及商品量

年份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规划产量(亿立方米)22273080100

商品气量(亿立方米)19.824.32772902.

需求量预测。“十一五”期间,天然气需求主要来自民用、商业、CNG、工业等方面。民用天然气需求是以规划期人口发展规模为依据,采用人均日耗气指标法,计算出相应的民用耗气预测量;商业用气是按人口比例折算;CNG用气是按油改气车辆的发展速度预测;工业用户供气量是按工业规划的用气工业规模与预计的经济发展速度测算。据此推算,成都市2010年用气需求量将达到55.51亿立方米。

表11 成都市2006?2010年天然气需求预测表单位:亿立方米

年限用户2005(实际)20062007200820092010

居民用户7.388.69.29.810.4

公建及商业1.11.31.51.71.92.2

CNG用户1.82.22.42.72.93.4

一般工业用户7.3911131619

发电、化工、化肥10.31213151820

合计27.832.536.541.648.6553.

供需平衡分析。“十一五”期间,成都的天然气需求仍将保持快速增长,而成都的新增气源又主要依赖于中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和中石化西南分公司产量的增长,由于新增产量的分配权集中在集团公司,因此,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新增产量的分配情况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十一五”期间成都的天然气供求形势。预计“十一五”期间中石油基本维持对成都市的供气现状,供气总量与其天然气开采产量同步增长,至2010年,中石油对成都的供气量可达到30亿立方米。由于中石化在“十一五”期间将加大对西南地区的天然气勘探开采力度,产能将实现高速增长,预计至2010年,天然气产量将超过100亿立方米,其中在川西地区的产量约50亿立方米,因此,中石化对成都供气也将实现大幅度增长,供气总量预计也将能达到30亿立方米。因此,只要我市进一步加强与气源单位的联系与沟通,建立友好协商、互利互惠的战略合作关系,按照“市场换资源”的思路向气源单位开放下游市场,气源单位也将会尽力确保我市天然气供应总量的增加。随着两大集团天然气产能的进一步扩大,我市天然气的供需矛盾将会逐步缓解,并在“十一五”后期实现天然气供需的基本平衡。

(三)成品油。成都市没有石油资源,市场上所需成品油全部从外调入。目前,成都市场上60%以上的油品资源是通过“兰成渝”管道运入,中石油是供应主渠道,占60%以上市场供应份额。根据专家预测,2010年,成都市成品油需求量为226.5万吨,主供渠道仍然为中石油,通过加强地方政府与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紧密联系与合作,从外部调入的供应量能够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供需基本保持平衡。

(四)煤炭。“十一五”期间,由于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等多方面的因素,成都市将逐步调整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电力、天然气等能源的消费比重将逐步提高,煤炭消费比重将逐步降低,但随着工业发展,煤炭的消费总量仍会有所增加。预计,2010年,全市煤炭生产量为100万吨,考虑到发电用煤等能源生产的中间转换投入700万吨,需求总量为1600万吨,需要从外地调入1500万吨,才能满足成都的煤炭需求。由于煤炭经营已完全市场化,市场将通过价格杠杆自发调节供求关系,从而实现供需的基本平衡。

三、能源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保证能源供应为核心,以加强能源节约为重点,适度超前强化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逐步建立起以电力和天然气为主,石油为辅,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补充的多元互补的能源结构,促进能源、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为成都实现“新三最”奋斗目标提供可持续的能源保障。

(二)基本原则。

1.电力重点发展原则。电力和天然气是“十一五”期间成都能源结构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结合区域的资源状况,重点发展电力,进一步扩大电力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减少煤炭的终端消费量,提高清洁能源的比重。

2.能源多元化原则。能源多元化是确保能源供应安全的重要战略,要逐步实现能源结构和能源供应的多元化。能源结构上,电力、天然气、石油、煤炭的比例要适当。能源供应上,要立足本地资源发展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实现能源结构的多元化。

3.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目的是促进能源、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减少大自然对人类造成的损失。要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节约优先的方针,加大节能工作的力度,进一步加强节能新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应用。

(三)“十一五”能源发展目标。“十一五”能源发展总目标是:以能源消费年均7%的增长支撑经济总量12%的增长:“十一五”期间,成都本地电力增加120万千瓦,建成500千伏双环网,220千伏及110千伏电网容载比达到2.0,市域内天然气开采产量达到20亿立方米,结合区外的能源调入,确保能源供应总量基本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能源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电力和天然气的消费比重由2005年的45.6%和17.0%分别增加到2010年的50%和20%,基本形成以电力和天然气为主,石油、煤炭为辅,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补充的多元互补的能源结构;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基本实现能源、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末降低20%左右。

四、重大能源建设项目

“十一五”期间,围绕全市能源发展战略目标,以电力、天然气等领域的供给保障设施建设为重点,实施一批事关全局的重大能源建设项目。

(一)电力。坚持优先发展火电,适度开发水电的方针,适当增加本地电源;大力发展电网,提高电网的吞吐能力、供电安全性和可靠性,确保成都电网适度超前于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期间,在电源点方面,投资51亿元,重点建设成都金堂电厂260万千瓦机组,增加本地电力120万千瓦;投资110亿元大力进行电网输变电工程建设,新建3座500千伏变电站、新增500千伏线路287公里,新建及改扩建220千伏变电站27座、增加220千伏线路1156公里,新建及改扩建110千伏变电站62座、新增线路614公里。

(二)天然气。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改善大气环境质量,节约能源为主要目标,以保障成都市中心城区天然气供应为重点,以对工业集中发展区实施集中供气和提高区(市)县城镇气化水平为主要发展方向,进一步规范和发展城市天然气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整合管网资源,逐步形成供气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供应市场有序发展的天然气供应保障体系。“十一五”期间,投资20亿元实施中心城区天然气管网及储气设施建设工程,新建外环路高压输气干管、高中压调压站、配气站及监控设施,增建60?80万立方米储气调峰设施;中石油投资40亿元,建设北内环(渠县?广安?磨溪?成都)输气干管,南干线西段(纳溪?越溪?成都)复线工程,青白江?彭州乙烯管道工程,成德线(成都?德阳)改造工程,中青线(中坝?青白江)改造工程;中石化投资2亿元建设大邑?温江?三邑输气干管,投资3亿元建设新场气田?青白江输气干管。

(三)成品油。中石油投资5.27亿元,建设成都?乐山成品油输油管线及双流油库配套改造。投资2?3亿元新建库容40万立方米的成品油战略储备库1座。

五、能源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能源工作的组织领导。能源问题是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要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能源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统筹经济社会和能源发展,统筹能源开发与节约,统筹能源发展与改革,统筹市内开发和市外合作。要切实加强和改善政府对能源工作的领导,进一步理顺政府能源管理体制,强化市能源办的能源综合协调职能,引导区(市)县成立专门的能源管理机构,统筹能源各产业的发展以及各区(市)县能源供需的协调,切实做好能源领域的前瞻性、综合性、战略性研究工作,着力解决能源发展和改革中的突出矛盾,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长期、稳定、经济、安全的能源保障。

(二)大力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基础设施适度超前建设是解决目前成都电力和天然气紧张,确保“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举措。电力方面,要根据国家对中心城市提高电网运行安全性的要求,积极配合四川省电力公司争取国家电网公司加大对成都电网主网建设项目的资金投入,结合成都经济发展的实际,积极出台实施支持电网建设的政策措施,发挥政府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加快推进成都500千伏、220千伏骨干主网及110千伏及以下的配网建设。天然气方面,要积极支持气源单位天然气输气干管建设,依托现有天然气气源和管网,进一步整合天然气供气企业和天然气管网资源,确保天然气基础设施的统筹规划和统一建设。成品油方面,要积极支持两大集团零售市场的发展,支持中石油输油干管和油库配套改造项目的建设,支持四川省储备物资局在我市选址建设成品油战略储备库。

(三)积极调整优化能源结构。进一步提高电力、天然气和成品油等优质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消费比重,逐步减少煤炭在终端能源结构中的比重,积极开发和使用新能源。电力方面,积极发展有调峰库容的水电,加大城市中低压电网改造力度,加强农村电网的建设和改造。天然气方面,按照“扩大用量,拓展领域,综合利用”的思路,加快发展民用气,适当发展燃气热电厂和CNG汽车,促进天然气的高效利用。煤炭方面,按照“总量控制,分区管理,清洁高效”的思路,适当控制用煤总量,在市区限制燃烧燃煤发展,在郊区(市)县发展清洁煤集中供热。可再生能源方面,逐步加大成品油的消费比重,加快秸秆等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

(四)大力开展能源节约工作。坚持开发和节约并举,实施节能优先战略,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依托,以先进节能技术为支撑,以法规建设为保障,创建节约型社会。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能耗低、污染低的环保型产业,限制发展和逐步退出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积极推广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发展能源综合利用技术和能源环保技术,突出交通、建筑和生活等领域的节能。制定和完善地方节能法规,成立成都市节能监察中心,构建政府强制节能的执法体系。研究制定节能强制标准,加大重点用能单位的节能管理。设立节能专项资金,通过政策性补助、财政贴息等方式强化节能政策激励机制。强化全社会节能意识,在全市大力开展节能宣传和教育,发挥政府的表率作用,形成全社会自觉节约能源的风气。建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变事后监管为事前控制,从源头上杜绝能源浪费。加强能源统计的基础工作,建立能够反映我市能耗水平、节能目标责任和评价考核制度的节能统计体系,为节能目标的考核提供客观公正的依据。

(五)积极拓宽能源发展的投融资渠道。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行业,市场化程度较低,民营资本进入难度较大,要通过行政资源和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多渠道地筹集能源发展资金,解决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量大的问题。成立成都市能源投资公司,搭建政府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平台,开展同中央、省属能源供应企业的战略合作,争取各类金融机构的支持,发挥政府资金以小搏大的杠杆效应,加大政府对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吸引民间资本参与部分能源建设项目。

(六)加强行业发展规划的统筹协调。加强我市与中央、省属能源企业的沟通,对能源各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的制定、项目的前期论证,政府相关部门都应全过程介入,并配合做好各专项规划与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国土利用总体规划、工业布局规划等各项规划的衔接,确保能源建设能更好地满足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对规划的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要及时纳入城市(镇)控制性详规,做好项目用地和线路通道预留和控制。对纳入计划实施的能源建设项目,应全力做好协调服务,及时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征地拆迁等问题,以加快项目的建设进度。

(七)建立能源供应保障的长效机制。加快推进与中石油和中石化的战略合作,逐步解决天然气气源不足对成都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采取以“市场换资源”的方式推进与中石油的战略合作,将利益较大的下游市场向中石油开放,争取其扩大成都的气源供应份额。采取以“协助勘探开发”的方式推进与中石化的战略合作,全力支持中石化在成都的天然气勘探开发工作,换取其对成都气源供给的倾斜,确保中石化对成都地区的天然气供应量在其产量增长的基础上逐年递增。加强成品油市场监管,进一步规范我市的成品油市场秩序,淘汰部分不符合条件的成品油经营企业,提高社会资源利用效率,保障成品油市场的规范和稳定供给。做好能源的需求侧管理,建立完善能源保障应急协调机制,按照“有保有压”的原则,做好能源供应紧张状态下的供需平衡,确保能源供应重大问题的及时解决,最大限度地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附件:成都市能源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重大建设项目表

四川省成都市人民政府

免责声明: 找法网法规库法规文件均转载自:政府网、政报、媒体等公开出版物,对本文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请核对正式出版物、原件和来源。全国客服热线:400-666-2035。

扫一扫关注,了解更多法律知识

遇事找法,从找法网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