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规库

共收录 303235 条法规今日更新 50 条法规

您的当前位置: 找法网 > 法规库 > 正文

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1168”蓝色产业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

发布部门:泉州市人民政府

发文字号:泉政文[2003]232号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公布日期:2003-08-06

施行日期:2003-08-06

时效性:已失效

字号

沿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有关单位:

“发展蓝色产业,建设海上泉州”是市委、市政府的重要战略决策。为了加强海洋渔业基地建设,加快渔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优化资源有效配置,充分发挥渔业基地的带动、示范和辐射作用,推进渔业产业化进程,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市政府决定实施建设1个渔业产业化发展示范园区、1个国家中心渔港,发展6大渔业基地,培植8大水产加工流通龙头企业的蓝色产业示范基地工程,简称“1168”工程。具体意见如下:

一、“1168”蓝色产业示范基地的实施内容和目标(一)建设一个渔业产业化发展示范园区??石狮祥芝海洋渔业综合开发园区该项目建设将依靠科技进步和体制、机制创新,以示范、推广为内涵,建立一个以合理的资源配置,科学的资源利用为前提的生态型、效益型的现代化渔业综合开发园区。建设内容包括现代化海洋渔业捕捞、船舶修造基地;国家中心渔港建设;远洋渔业及万亩花蛤浅水健康生态养殖;无公害水产品加工新技术推广区;精深加工、海洋化工区,海洋生物工程研发中心;现代化、信息化的综合性批发市场以及集商业购物、文化娱乐、居住生活为一体的商贸繁荣街区。至2007年项目总投资5.3亿元。今年计划完成渔业经济产值8亿元,至2005年实现渔业经济产值10.5亿元,2007年预计可达13.5亿元。

(二)建设一个中心渔港??晋江深沪中心渔港该渔港是农业部批准建设的我省第一个中心渔港。根据农业部国家中心渔港规划建设评审意见的要求,投资6728万元建设中心渔港,同时结合小城镇建设,发展商贸、文化、娱乐等相关行业,增加渔民就业机会,增加收入渠道,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渔区经济的繁荣。今年计划实现渔业经济产值4亿元。至2005年,实现渔业经济产值5亿元。

(三)发展六大渔业基地1、抗风浪深水大网箱产业化基地。发展深水大网箱制造、养殖产业。2003年制造抗风浪大网箱10组,产值500万元;至2005年制造网箱50组,产值2000万元。围头湾养殖基地:2003年6组24口,产值1000万元;2005年计划达12组,产值3000万元。湄洲湾南岸养殖基地:2003年养殖5组,产值1800万元;2005年计划达12组,产值4000万元。

2、肖厝小网箱养殖基地。2003年发展规模达6000箱,产值1800万元;2005年达8000箱,实现产值2000万元。

3、惠安垦区拦网生态增养殖基地。“七?一”、“五?一”垦区水面5000亩,今年发展拦网养殖2100亩,2005年计划达3300亩。

4、金井对虾繁育养殖基地。虾池发展规模2003年达3500亩,2005年达4000亩,产值7000元;高水位养虾50亩,工厂化养虾5500m2;对虾育苗2003年30亿尾,产值2500万元,2005年达50亿尾,产值4000万元。

5、围头湾贝类养殖基地。养殖花蛤2003年3000亩,产量6000吨,产值4200万元;2005年计划达4000亩,产量8000吨,产值6000万元。吊蛎养殖16000亩,产量48000吨,产值3500万元;2005年计划达25000亩,产量75000吨,产值6000万元。计划今年投产的贝类净化试验场年净化加工贝类5000吨。

6、崇武海洋捕捞基地。以投资2700万元的崇武一级渔港一期为依托,更新改造废旧木质渔船,今年机动船数控制在530艘,功率3.2万(千瓦),产量6.6万吨。2005年渔船数、捕捞产量控制在原来的规模,加大加工、流通业扶持力度,争取纳入国家中心渔港建设规划。

(四)培植八大水产加工流通龙头企业1、福建铁民海洋生物有限公司。现有固定资产3500万元,2003年计划产值9000万元,2005年计划产值1.2亿元。建设内容包括万亩浅海花蛤养殖及其加工销售产业化基地,投资500万元引进新含气加工设备,低值鱼虾类深度加工及无公害产品认证生产等。

2、石狮华宝明祥食品有限公司。现有固定资产3400万元,2003年计划产值7500万元,2005年计划产值1.1亿元。建设内容包括新建封闭式无菌厂房1500m2,扩建冻库,引进日本烧烤鱼成套先进设备,以及建设海上鱼贷收购冷冻船等。

3、晋江富鸿水产有限公司。现有固定资产3900万元,2003年计划产值9000万元,2005计划产值1.2亿元。建设内容包括引进鱼糜生产线,鱼片加工及其单冻设备建设,利用下脚料生产鱼粉加工设备,扩建1000吨冷库及海上鱼货收购冷冻船。

4、晋江闽南水产开发有限公司。固定资产投资3100万元,2003年计划产值6000万元,2005年计划产值1亿元。建设内容包括浅海文蛤养殖1000亩,引进I?Q?F单冻设备、现代独立式制冰机、高强度紫外线水处理设备,建设海上冷冻收购船等。

5、福建亲亲集团调味紫菜加工厂。固定资产投资2000万元,2003年计划产值6000万元,2005年计划产值1.2亿元,建设内容包括新建、扩建厂房2.7万平方米,引进日本紫菜精加工生产线8条,形成年产1亿张的紫菜精加工产品生产规模;利用加工后紫菜下脚料及三、四茬紫菜生产调味紫菜汤料及海鲜调味料,预付定金与养殖户签定紫菜养殖收购合同3000亩,确保原料来源的稳定,促进紫菜养殖业发展。

6、福建八达龙水产有限公司。固定资产投资3200万元,2003年计划产值7000万元,2005年计划产值1.2亿元。建设内容包括投资800万元建设两艘远程温控活鱼运输船,投资1200万元在晋江围头湾建设6组24口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中高档鱼类,在东山县建设300多个小网箱作为鱼类暂养基地,在河北省秦皇岛市建立活鱼暂养运输中转基地,把南方活鱼输往华北、东北地区,形成养殖、运输、销售产业化。

7、泉港化工厂。固定资产2700万元,2003年计划产值3000万元,2005年计划产值5000万元。建设内容包括1200亩江蓠养殖基地,江蓠生产卡拉胶、末水紫菜生产琼脂加工设备,该项目带动性强,能有效带动渔民增收。

8、华洲水产市场联合发展公司。固定资产投资9200万元,2003年计划实现交易量20万吨,交易额17亿元,2005年计划实现交易量23万吨,交易额20亿元。该公司是第一批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也是省级水产加工与流通重点龙头企业,在国内水产加工与流通市场有较大影响力。建设内容包括48000平方米交易市场、水产品污染及农残检测设备,电子屏幕显示及电子结算系统、污水处理装置等。

二、采取措施,狠抓落实,确保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一)加强领导,抓好落实。

实施“1168”工程,对加快泉州海洋渔业发展,实现渔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推进渔业产业化进程将起着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确实加强领导,把建设海洋渔业示范基地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要成立机构,安排人员负责抓好各项日常工作;要根据各个示范基地建设的总体目标、制订年度发展计划,分步实施,稳定推进;要建立干部挂钩和年度检查考核制度,确保基地建设各项计划、措施的落实;要认真总结经验,推广典型,着力解决基地建设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二)搞好规划,突出重点。

沿海各县(市、区)要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资源分布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产业结构优势和品牌优势,按照巩固提高第一产业,优化提升第二产业,积级扶持第三产业的发展思路,依据《泉州市大比例尺海洋功能区划》、《泉州市浅海滩涂养殖容量调查》、《泉州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等,做好海洋渔业基地发展规划。要突出重点,根据建设规模和发展潜力,选择组织形式好、带动能力强、区域布局合理、科技含量高、体现地方经济特色的基地作为建设对象。要充分发挥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构筑新的规模效益载体。要重点建设生态型、地方特色型、出口创汇型的无公害、可持续发展的海洋渔业生产、加工示范基地。

(三)加大投入,政策倾斜。

要用好用活省委、省政府《关于培育水产支柱产业的决定》和《关于加强海洋经济工作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采取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多方位的投入机制,切实增加对海洋渔业基地的投入。各级财政要按照分级扶持原则,根据地方财力,制定相应扶持政策;金融机构要积极提供信贷服务,扶持渔业基地建设;工商、税务部门要为渔业基地提供各种优质的服务和优惠的政策。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积极争取社会闲散资金;充分利用我市侨台优势,积极吸引侨资、台资、国际金融资金投入海洋渔业基地建设。

(四)加强服务,提供保障。

一要抓好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水产技术推广和病害防治网络建设,加强水产新品种的引进和繁育、水产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规范水产病害防治的用药管理,严格控制抗生素使用和药物残留。二要完善渔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创办渔业协会、公会和其他中介组织,为海洋渔业基地建设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三要加强水产品质量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海洋环境监测和水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网络,推广应用水产养殖、加工标准化,扶持和鼓励企业开展国际质量认证、无公害产品认证等工作,确保水产品的质量与安全,增强水产品的出口创汇能力。四要加强和完善渔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第一产业综合效益,推动水产二、三产业发展,带动渔民增收,促进海洋渔业基地真正成为渔区现代化窗口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泉州市人民政府

二○○三年八月六日

泉州市人民政府

免责声明: 找法网法规库法规文件均转载自:政府网、政报、媒体等公开出版物,对本文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请核对正式出版物、原件和来源。全国客服热线:400-666-2035。

扫一扫关注,了解更多法律知识

遇事找法,从找法网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