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规库

共收录 303235 条法规今日更新 50 条法规

您的当前位置: 找法网 > 法规库 > 正文

晋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100万亩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工程的意见

发布部门:晋城市人民政府

发文字号:晋市政发〔2006〕27号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公布日期:2006-09-06

施行日期:2006-09-06

时效性:已失效

字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及驻市各有关单位:

我市属典型的半干旱丘陵山区,耕地资源的总量不足,质量较差。全市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5亩,且中低产田面积占到总耕地面积的79%以上,是今后我市农业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此,省政府决定,“十一五”期间,在全省组织实施“2000万亩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工程”。根据中央、省政府的要求,为进一步提高我市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步伐,“十一五”期间,我市拟组织实施100万亩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工程。具体实施意见如下:

一、充分认识加强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重大意义

耕地是农业的最基本生产资料,是最为宝贵的自然资源。但我市耕地质量的状况是不容乐观的。就耕地的“量”来讲:随着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大规模生态建设的需要,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的趋势不可逆转,同时人口逐年增长,人增地减的矛盾将更加突出,农业发展受资源的约束越来越严重。就耕地的“质”来讲:一是我市三分之二以上的耕地属中低产田。正常年景粮食亩产300公斤左右,耕地的产出水平低。二是全市耕地中三分之二是坡地、旱地。相当一部分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修建的旱地梯田,由于年久倒塌失修,损毁严重,耕地的立地条件更加恶化,导致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三是耕地重用轻养现象严重。有机肥施用呈严重下降趋势,耕地土壤的肥力水平低,抗逆性差,粮食产量年际间波动大。新世纪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对耕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来就脆弱的耕地资源面临的承载压力将越来越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是首要任务。面对人增地减,干旱瘠薄、农田立地条件差,农业基础设施欠帐多,耕地资源利用不合理的严峻现实,加强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迫在眉睫。必须放在“十一五”期间乃至今后一段时期晋城农业发展的战略重点来抓。开展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既是保障粮食安全、实现粮食自给的物质基础,又是确保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必要条件;既是缓解耕地资源紧张矛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又是改善生态环境,造福子孙后代的重大举措;既是解决当前农业发展突出矛盾的迫切需要,又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障。

二、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工程的指导思想、原则、任务和重点

我市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工程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强化政策支持,依靠科技进步,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为中心,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保障粮食安全为目标。通过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改善耕地土壤理化状况,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不断提高耕地质量等级和产出水平。为建设现代农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基础。

我市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工程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要首先选择主导产业明确,具有较强区域代表性的基本农田,统一规划,连片实施,以充分发挥工程的规模效益和示范效果。二是要紧紧围绕我市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和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组织实施,以使工程建设更好的服务于区域特色产业的发展。三是要以科技为先导,实行工程、农业、生物、化学等多种技术措施综合配套,以充分发挥工程建设的综合效益。四是要把工程建设和工程管理结合起来,以使项目能够长期发挥效益。

工程建设的任务是:从2006年到2010年,实施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工程100万亩。其中建设高标准旱作农田85万亩,建设节水灌溉高产农田15万亩。“十一五”时期,每年建设20万亩,其中建设高标准旱作农田17万亩,节水灌溉高产高效农田3万亩。

工程建设的目标是:到2010年,项目区农田基础设施有明显改善;耕地基础地力提高一个等级;农田环境质量有明显提高,有毒、有害物质含量达到国家规定标准;水、肥资源利用率分别提高10个百分点;耕地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工程田亩均增产粮食50公斤以上,到2010年,全市新增粮食生产能力5000万公斤以上。

工程建设的重点是:一是在广大的低山丘陵地区,工程措施和农业措施并重。通过修边垒堰,里切外垫,平田整地,修复堤坝等工程措施,改善耕地的立地条件。通过深耕深翻,提高土壤保水、保土、保肥的能力。推广以蓄水、保水、调水、集水、节水为主要内容的旱作农业技术,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大力实施秸秆覆盖还田,增施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等培肥措施,提高土壤肥力水平。通过上述措施,建设高标准旱作农田85万亩。其中旱平地培肥55万亩,坡耕地综合治理20万亩,沟坝地整治与培肥10万亩。

二是在高平、泽州盆地及沁河流域阶地等平川地区,建设节水灌溉高产农田15万亩。其中建设管灌、微灌等高标准节水灌溉农田14万亩;在城郊设施农业集中区和经济作物集中种植区,推广微灌施肥新技术,建设水肥一体化高效农田1万亩。

在抓好工程田建设的同时,要加强县级标准化验室建设。项目完成后,使项目区能普遍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三、多渠道筹集资金,千方百计增加工程建设的投入

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工程是一项投资大,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要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金用于工程建设。市县两级要逐步增加农业基本建设资金、财政支农资金以及中低产田改造、测土配方施肥、旱作节水技术应用等项目的资金安排。按照项目整合、集中使用、渠道不变的原则,水利、土地、农机等有关部门也要围绕本项目建设调整投资结构,支持工程建设。各县(市、区)要从财政支农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煤炭资金、新增建设用地补偿资金及土地出让金、扶贫资金中安排专项资金,整合项目,集中力量搞好工程建设。要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的精神,千方百计拓宽资金筹集渠道,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工程建设。各地可采取以劳代资、重点技术补贴、信贷补息、适当奖励等办法,调动农民投入的积极性,逐步建立起以政府、社会和农民投资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四、实施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工程的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实施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涉及面广,工程量大,需要方方面面力量的参与和协作。为此,市里成立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工程项目领导组,副市长赵学梅任领导组组长,市副秘书长张国平、市委农工办副主任王改先任副组长,市发改委、财政、国土、水利、农机、林业、环保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为领导组成员。领导组负责工程项目的领导、组织和协调。领导组下设办公室,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和其他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由市委农工办副主任王改先兼办公室主任。各县(市、区)要成立组织领导机构,制定工程建设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并做好组织实施工作。

2、搞好科技服务。工程建设必须以科技为先导,加大各类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力度。一是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把工程建设和当地主导产业的培育结合起来,科学编制好当地的实施方案以及分年度实施计划,避免盲目性,保证工程建设发挥较好的综合效益。二是要成立相应的技术咨询指导与服务组,搞好实用技术的推广普及和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提高工程建设的科技含量,用现代高科技武装农业。三是依托“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对基层农业干部和农民群众开展实用技术培训。

3、强化项目管理。作为我市“十一五”农业重点工程,资金投入多,社会影响大,一定要严格各项管理。首先要切实加强资金的使用管理,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工程设计与施工实行招投标制,工程建设实行预、决算制,严禁挤占挪用项目建设资金。对挤占挪用项目资金的,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其次要加强对项目建设的管理,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奖惩制度。要实行责任制,严格评价验收制度。对工程建设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形象工程、弄虚作假等要严肃追究。第三要保护好工程建设成果,防止边建设、边破坏的现象发生。要建立长期的耕地质量跟踪监测制度,及时开展地力动态监测。对工程设施可采取承包、租赁等方式,保证运行良好,发挥长久效益。

晋城市人民政府
  二??六年九月六日

晋城市人民政府

免责声明: 找法网法规库法规文件均转载自:政府网、政报、媒体等公开出版物,对本文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请核对正式出版物、原件和来源。全国客服热线:400-666-2035。

扫一扫关注,了解更多法律知识

遇事找法,从找法网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