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规库

共收录 303236 条法规今日更新 50 条法规

您的当前位置: 找法网 > 法规库 > 正文

浙江省舟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加快渔农村信息化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

发布部门:

发文字号:舟政办函(2008)82号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公布日期:2008-06-20

施行日期:2008-06-20

时效性:已失效

字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有关单位:

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加快渔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八年六月二十日

关于加快渔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意见

市信息化领导小组

(二○○八年五月九日)

为贯彻落实《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意见>的通知》(浙委办(2007)105号)精神,以信息化带动新渔农村建设,促进渔农业增效、渔农民增收和渔农村发展,现就加快我市渔农村信息化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渔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 渔农村信息化是“数字舟山”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新渔农村建设的需要。加快渔农村信息化建设,对于提高渔农业科技水平、转变渔农业发展方式、丰富渔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基层党组织建设以及创建渔农村小康社区,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市通过实施一批涉渔涉农信息工程,渔农村的信息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信息资源开发成效明显,涉渔涉农信息服务体系初步建立,为加快渔农村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市渔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仍处于较低阶段,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城乡差距明显;服务体系薄弱;统筹协调力度有待加强;信息化投入不足等等。因此,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快渔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进一步统一思想,采取有力措施,不断加快渔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为新渔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撑。

二、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二)指导思想。以十七大精神、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围绕“经济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环境优美、社会和谐、体制创新”新渔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紧扣信息化服务“三渔”、“三农”工作主线,以完善渔农村信息基础设施为支撑,以建立渔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为重点,有效开发和利用各类涉渔涉农信息资源,推进信息技术在渔农业生产经营、渔农民培训就业、渔农村管理和服务、渔农村社会事业、渔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的应用,全面提高渔农村信息化水平,促进我市渔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总体目标。到2010年,建成我市渔农村信息化应用体系基本框架,信息技术在渔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建成一批渔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乡(镇)通宽带;社区(村)能上网,有广播室;渔农户家庭电话(包括移动电话、小灵通)拥有率达到95%以上,宽带入户率达到20%以上,“农民信箱”入户率达到20%以上,有线广播渔农户收听覆盖率达到80%以上,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90%以上。

??市级以上渔农业龙头企业和渔农业专业合作社利用电子商务的普及率达到100%,80%的渔农业规模种养大户能利用互联网或农民信箱收集和发布信息。

??渔农村社区(村)全面实现管理信息化,建立社区信息化平台和居民基础数据库,实现人口计生、卫生、党群等工作和社区事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

??推进新渔农村信息化示范村和达标村建设,建成信息化示范村90个以上,达标村120个以上。

??培训渔农村信息员1000人次以上,渔农民信息技能培训1万人次以上。

三、主要任务

(四)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渔农业。加快渔农业信息化的关键技术研究和共性软件平台建设,促进渔农业生产技术的自主创新。以渔农业生产基地、渔农业龙头企业为重点,加强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现代管理信息系统、智能化专家系统等技术在农田基本建设、农作物种植、水产养殖、渔船安全救助、渔农产品销售等方面的应用,力争在“智能渔农业”、“精准渔农业”、防汛抗灾、森林防火、渔船安全管理等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

(五)深化涉渔涉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加强涉渔涉农信息资源的统筹规划,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采集、加工分析、共享整合与应用服务的体制和机制。加快土地、森林、海洋、矿产、水利、气象等空间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重点加强国土资源管理、基本农田管理、小城镇规划管理等关键性应用,同时以应用促进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开发渔农产品价格、市场流通、渔农资生产流通、渔农业科技、渔农产品质量安全、公共政策、文教卫生、渔农村劳动力就业、社会保障等信息资源,建立基础性、关键性的渔农业数据库及其标准规范体系,提高渔农民的信息应用水平。

(六)建立健全为渔农信息综合服务体系。抓好普陀区桃花镇渔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工作,依托“渔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农民信箱”等重点工程,整合涉渔涉农信息资源,建立全市渔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探索建立长效运营机制。特别要加快实施“农民信箱”工程,以低成本构建渔农民网上交互信息化平台,将“农民信箱”建设成为一个覆盖全市渔农技人员的渔农服务平台,市场、企业与渔农民对接的电子商务平台,党和政府联系广大渔农民群众的电子政务平台。加强渔农村信息服务点建设,每个社区(村)都有一个能为渔农民上网服务的信息服务点,建立起信息快速传递到社区(村)的互联网络体系。加强农技“110”服务咨询系统建设。推广“三电合一”的新型应用模式,发挥报刊、书籍、宣传栏等传统传播渠道的优势,探索“无线网络”的应用模式,发挥手机、PDA、掌上电脑等个人信息终端设备的作用,推进信息进村(社区)入户到人,提高信息服务覆盖面。

(七)推进特色产业信息化。加强特色产业网站建设,为增强渔农村特色产业集聚力和产业竞争力提供有效支撑。加快渔农村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步伐,推广自动控制、无线射频、现代物流等信息技术在渔农产品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等环节中的应用,以信息化带动渔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

(八)扩大渔农村服务业信息化覆盖面。围绕“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建设,推进连锁超市(店)、物流配送中心计算机联网管理。加强渔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化建设,构建“渔农村现代流通网”。加快渔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为促进渔农村消费提供信息服务和购销便利。鼓励具有历史人文景观、海岛自然景观和红色旅游资源的地方建立和完善旅游信息服务网络。加强观光休闲渔农业、渔农村风情体验、“渔农家乐”等城郊渔农村旅游的信息服务,特别要进一步完善“渔农家乐”网站,调整有关数据和服务项目,推广视频等新业务,让访问者和游客能更直观地了解舟山“渔农家乐”村(点、户)情况,充分发挥网站宣传推介作用。加快渔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等信息化建设,改善渔农村银行卡用卡环境和信贷服务。加快邮政物流系统信息化建设,完善邮政连锁配送体系。

(九)进一步提高渔农业科技和渔农村教育信息化水平。整合开发各类渔农业科技信息资源,搭建综合性渔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与渔农业科技园区、渔农业企业、渔农户等渔农业科技信息供需双方的有效对接。加强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共享,继续推进渔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丰富各类教学资源,强化应用与服务;深入实施渔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促进公共教育资源覆盖渔农村特别是偏远海岛,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化;推进老年电视教育,丰富老年群体文化生活。

(十)逐步建立渔农村卫生医疗信息系统。围绕“卫生强市”和“数字卫生”建设目标,构建市、县(区)、乡镇、社区(村)四级卫生信息化网络,健全全市卫生信息系统。进一步完善渔农村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信息化管理,推进社区卫生

服务管理系统应用,建立渔农民健康档案信息系统。完善新型渔农村合作医疗管理系统,进一步规范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方便群众结报。建立渔农村公共卫生基础信息数据库,完善历史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据库。探索远程医疗咨询和服务工作模式。建立完善医学科研教育、医学文献等各类卫生信息资料库。加大向渔农村地区提供公益性卫生信息服务力度。

(十一)构建渔农产品和药品安全信息监管体系。结合“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实施,从生产和市场两个环节入手,建立健全渔农产品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对水产品、粮油、蔬菜、水果、茶叶、中药材、畜禽等渔农产品在生产、加工和流通环节的监控,确保渔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渔农村药品流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升渔农村药品监督、药品供应的网络服务能力。建立完善农药化肥、排污监控等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对农药化肥等渔农资物品使用、渔农村企业污染排放、渔农民生活垃圾处理等管理。

(十二)建立完善渔农村劳动力信息服务机制。构建城乡一体的劳动力信息服务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为渔农村劳动力提供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岗位推介、劳务派遣等服务。建立完善维护渔农民权益的信息服务系统,以信息化推进务工渔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解决务工渔农民异地社保、合同签订等问题。

(十三)加强渔农村社会救助与公共事务信息化。整合民政、劳动、卫生、教育、建设、司法、残联、工会等部门和单位的社会救助信息资源,建设城乡一体化社会救助信息平台,实现对乡村退伍军人、残疾军人及其家属等优抚安置对象以及低保对象、五保户、困难户、贫困学生、孤残儿童等社会基本福利覆盖对象的动态管理和基本生活状况监测,并为其提供助学、医疗救助、安置、免费职业培训、再就业等信息服务。加强渔农村殡葬、养老服务、计划生育的信息化建设,提高渔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

(十四)建立渔农村公共安全信息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渔农村社会管理预警和应急处理信息系统,加强对各类社会矛盾以及群体性、突发性事件的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置。针对我市台风等自然灾害较为频繁的问题,建立完善台风预报预警系统、海洋渔业船舶安全救助信息系统、海洋防灾减灾体系等渔农村应对突发重大自然灾害紧急救助信息系统。完善森林防火指挥信息系统,实现火点的智能定位、火场的信息查询和防火灭火的快速辅助决策。完善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实现对水库、海塘等雨情、水情和旱情的实时监控和应急指挥。

(十五)发展渔农村电子政务应用。加强面向渔农村的电子政务资源整合,集约化建设渔农村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完善渔农村电子政务基础网络,鼓励基层单位落实信息安全技术措施,依托互联网提供政务服务,积极把电子政务专用网络平台向乡(镇)、社区(村)等基层单位延伸。推进基层乡镇、社区OA办公系统和社区事务系统建设,提高办事效率。加强基层政府门户网站建设,促进村(社)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建立健全渔农村税费改革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巩固渔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加快“金宏”工程向渔农村延伸,推进信息技术在渔农村财务及资产管理、农用地规划、渔农村社区管理与服务等方面的应用。通过试点,分阶段建设治安监控网,推进平安乡镇、平安社区(村)建设。建立渔农村党建信息系统,提高渔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

(十六)丰富渔农村文化生活。加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积极发展渔农村基层服务点。加强渔农村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鼓励开发切合渔农村实际的文化信息资源,不断提高县(区)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社区(村)文体活动中心、广播电视站等公共文化设施的信息化水平和提供信息服务的能力。推进电子文体站建设,特别在外来人口和渔农村青年集聚较多的乡镇、社区建设好电子文体站。做好渔农科教电视片的拍摄、制作和传播。推进数字电影进社区(村)工程,增加服务渔农村的广播电视节目。搭建渔农村社区信息交流和虚拟文化共享平台,传播先进网络文化,营造积极向上、健康进步的渔农村文化氛围。

(十七)加强渔农村通信网络建设。继续实施“村村通电话”工程,不断扩大和完善渔农村有线网络、无线网络、卫星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实现行政村通信网络全覆盖的基础上,推进自然村网络建设,力争解决20户以上自然村通话问题,实现全市电话基本普及,不断满足渔农民通话需求。实施移动通信海域覆盖提升工程,满足偏远海岛、近海作业渔船和航运通信需求。推进渔农村互联网建设,实施“乡村通宽带”工程,实现宽带互联网在渔农村工业企业、渔农业龙头企业、经济合作组织、生产经营大户、中小学校等的全覆盖,提高互联网普及率。

(十八)健全渔农村广播电视网络。实施新一轮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有线广播“村村响”工程。以实现与行政区域性有线电视网联网为重点,推进未达到广播电视覆盖新标准的乡(镇)和未通有线电视的社区(村)尽早接收广播电视节目,达到广播电视覆盖新标准。鼓励有条件的20户以上自然村有线电视网联网。通过“卫星小有线、MMDS微波、大功率发射机”等多种方式,实现对因经济条件落后、地理环境偏僻等而未联网社区(村)广播电视网络的有效覆盖。有条件的渔农村,可以与城区同步完成有线电视网络的数字化改造和数字电视转换。积极探索渔农村“三网融合”的新机制,为新渔农村信息化提供经济实用、覆盖广泛、费用低廉的宽带信息网络和语音、数据、视频服务。

四、保障措施

(十九)加强领导,统筹规划。为进一步加强对全市渔农村信息化工作的领导,成立市渔农村信息化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渔农办。县(区)、乡镇(街道)也要建立健全渔农村信息化领导协调机构,明确渔农村信息化工作的职能部门,制订渔农村信息化建设规划,明确目标任务,落实职责分工。农林、海洋与渔业、发展和改革、财政、水利围垦、气象、科技、教育、共青团等相关部门和组织要加强配合协调,形成各负其责、相互配合的工作机制。

(二十)抓好试点,示范推广。选择条件比较成熟的县(区)、乡(镇)、社区(村),开展渔农村信息化试点示范和达标建设,争取每年建成信息化示范村30个以上,达标村40个以上。各级各部门要加强指导,制订试点示范和达标实施方案,科学确定发展目标和任务,量力而行,讲求实效,力戒形式主义和盲目攀比,不搞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和达标升级。

(二十一)政策扶持,加大投入。有关部门要研究制定面向渔农村的电信资费相关优惠政策,降低本地网营业区间通话费标准和渔农村上网资费标准。充分利用频率、码号和网络等资源,满足渔农村信息化建设需要。统筹安排渔农村信息化建设财政资金,优先支持重大涉渔涉农信息应用推广、信息化培训、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试点示范工程推广。加强与涉渔涉农部门、渔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的沟通与协调,加大对共性关键渔农业信息技术和信息产品研发及产业化的支持,积极研究开发与普及应用贴近“三渔”、“三农”需求、渔农民“买得起、用得好”的网络、信息系统和信息终端产品。

(二十二) 整合资源,共建共享。按照“整合资源、多方共建、协调发展、优势互补”原则,科学合理制定渔农村信息化建设相关标准,加快组织、农林、教育、科技、文化、渔业、气象、卫生、人口计生等部门信息系统的集约化共建和整合共享,减少重复建设,降低建设与运行维护成本,提高综合效益。整合规范现有渔农业信息网站,积极推行“一站发布,全社会共享”模式,重点抓好舟山新渔农村网站建设。动员、统筹、整合通信运营、工商企业等社会力量,合力推进渔农村信息化建设。发展公益性和市场化的信息中介服务,为广大渔农民提供便捷、及时、适用的信息服务。鼓励开展适当有偿个性化服务,切实解决好“渔农村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

(二十三)加强培训,抓好队伍建设。加大渔农村信息化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完善各级信息服务员队伍建设。鼓励大专院校信息技术相关专业毕业生积极参与“支渔农”行动。从渔农村种养大户、贩销大户、渔农业龙头企业、渔农产品批发市场、经济合作组织中选拔一批综合素质较高、事业心强、有经营头脑、掌握一定渔农业技术的人员,进行信息技术应用和简单开发技能培训,使之成为渔农业信息的传播者、上网用网的示范者和信息致富的先行者。把渔农业信息化培训列入“渔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采用学校教学、成人教育、广播电视、网络远程教育等多种途径,大力普及渔农村计算机、互联网、信息知识扫盲教育,不断提高渔农民的信息化素质。

浙江省舟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免责声明: 找法网法规库法规文件均转载自:政府网、政报、媒体等公开出版物,对本文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请核对正式出版物、原件和来源。全国客服热线:400-666-2035。

扫一扫关注,了解更多法律知识

遇事找法,从找法网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