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规库

共收录 303235 条法规今日更新 50 条法规

您的当前位置: 找法网 > 法规库 > 正文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组织实施农产品流通、品牌和农业产业化三项工程的通知

发布部门:

发文字号:皖政[2001]53号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公布日期:2001-07-02

施行日期:2001-07-02

时效性:已失效

字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增强我省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确保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省政府决定,从2001年起,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实施农产品流通、品牌和农业产业化三项工程(以下简称农业三项工程)。

一、实施农业三项工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九五”以来,我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大力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基本解决了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但是,农业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农产品流通不畅,农业整体素质不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省农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因此,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增强我省农业的市场竞争力,是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实施农产品流通、品牌和农业产业化三项工程,就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以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手段,进一步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着力解决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开辟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全面提高我省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整体素质。农业三项工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关联,是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总抓手。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和实际出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尊重农民意愿,精心组织实施农业三项工程,务求取得实效。

二、实施农业三项工程的预期目标与任务

实施农产品流通、品牌和农业产业化三项工程的总体目标是:用5年左右的时间,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装备水平较高、经济实力较强、具有一定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集团,使农产品深加工产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和农户来自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收入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在全省初步形成龙头企业联市场、带基地、牵农户的农村经济新格局;初步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市场流通体系和服务保障体系,形成一支较高素质的农产品流通队伍,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明显提高;创出若干个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有影响、有一定市场份额的名牌农产品。通过三项工程的实施,使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高效、快速、协调、持续发展,农业比较效益明显提高,确保实现全省“十五‘开剧确定的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目标。具体目标任务是:

(一)农产品流通工程:以开拓市场为核心,以建立健全农产品批发市场、生产要素市场以及市场信息体系、流通体系和流通服务保障体系为主要内容,实施农产品流通工程,以流通促生产、促调整、促提高,努力提高我省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

1、坚持“三个市场”一齐抓,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立足省内市场,主攻上海、广州等国内市场,大力发展同上交易和直销、代理、连锁、配送、批发等新的营销方式,并充分利用安徽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开放城市、开放港口等有利条件,广开招商引资门路,扩大对外开放,把安徽名优农产品打入国际市场,使我省农产品在开拓国内外市场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2、坚持产地市场、销地市场一齐抓,加强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扩大现有市场的规模,在农产品生产地、集中产区、集散地、集中加工区以及人口密集、消费潜力大的地区,集中发展一批基础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管理规范、牵动性强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快合肥安徽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继续巩固和完善上海皖优农产品贸易中心,并逐步在全国主要大城市采取联营、参股等方式建立我省农产品贸易网络,通过组织农产品进超市、举办展销会等多种方式,加强我省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营销。近期我省要集中力量,巩固上海市场,拓展广州市场,参加北京中国农业博览会和广州、乌鲁木齐等地农产品展示展销会,努力开拓省外农产品市场。同时,计划在3 -5年内,分别在皖南、皖西建立以林特产品和绿色食品为主、沿江以水产品为主、淮北以畜牧和经济作物为主、江淮地区以优质粮油为主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全省形成10?15个年交易额10 -30亿元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并建立5个以上销地批发市场,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农产品市场体系。

3、加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着力开拓无形市场。加快安徽农网“信息入乡”工程建设步伐,力争到2001年底,全省所有乡镇上网,并逐步向重点乡镇企业、涉农企业、部门、农村经纪人、种养大户、运销大户和批发市场延伸,尽快建立完善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在2年内,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上网率达到 80%,安徽名牌农产品上网率达到60%以上。同时,积极开展农业电子商务服务,加强农产品营销人才和网络人才的培训,充分发挥信息网络对搞活流通的重要作用。电视、广播要开辟专栏节目,促进农产品流通。

4、大力发展以农民为主体的营销队伍,开辟农产品运销绿色通道。积极发展专业农协、农村经纪人。运销大户等农民营销队伍,开展农村经纪人、运销大户的人才培训工作,着力培育农村高级营销人才,充分发挥农村能人的作用。在完善杨山、怀宁、休宁3个全国专业农协试点县的基础上,加大12个省级专业农协试点县的试点工作力度,使各试点县的专业农协等中介服务组织在规模、数量和功能上每年都有新的发展。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合同农业”,以销定产,搞活流通。在“十五”期间,力争全省与农户结成紧密型、半紧密型的中介服务组织的发育程度与农业三项工程的要求基本适应。同时,要开辟鲜活农产品运销绿色通道,促进鲜活农产品货畅其流。省骨干农业龙头企业运输本企业经营的农产品,以及部分鲜活农产品出现卖难时,经省政府批准在全省范围内开通绿色通道,凭省直有关部门核定发放的绿色通行证,免缴过路、过桥。过隧道费。铁路、航运等部门也要为鲜活农产品运销提供便利,保障通行。深化国有粮食企业。供销社等改革,充分发挥其在农产品流通中的重要作用。加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阔沪设,抓好机制创新,鼓励农技人员租赁承包农民土地,办示范农场和相关中介组织,引导农民种,指导农民调,帮助农民销。

(二)农产品品牌工程: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以发展绿色食品和农产品加工为重点,开发一批质量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具有一定规模的名牌农产品、特色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通过创立品牌、宣传品牌、保护品牌,大力发展名牌农产品,努力提高名牌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1、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检测认证和监督服务体系。按照国际、国家和省标准,组织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从今年起,省里集中力量对稻米、小麦、棉花、油料、茶叶、水果、蔬菜、肉蛋奶、水产品等农产品制定与国际接轨的地方质量标准;加强和完善设在我省的国家级农产品质量监测中心;新建3?5个省级农产品质量监测中心;在省辖市逐步建立农产品市场监控和服务机构,完备农产品质量安全快速检测手段,定期公布农产品质量检测结果。

2、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质量和档次。在组织技术攻关和推广应用的基础上,引进一批国内外优良品种,建立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快品种更新,通过3?5年的努力,使主要农作物品种更新一次,品种储备率达30%,主要造林树种良种使用率达 70%,畜禽、水产品良种覆盖率达95%。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加工设备、工艺和技术,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形成精米、高档色拉油、以出口为主的高档花生油以及肉食品、奶制品、水产品等加工品,实现多层次转化增值,使我省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质量、档次和加工品的比重有明显提高。

3、组织建设优质名牌农产品示范基地。从今年起,用3?5年时间,在全省建立一批优质名牌农产品示范基地,带动各地农业结构调整,为创立品牌、发展名牌打下基础。近期重点发展无公害蔬菜、优质有机茶、优质小麦、双低油菜、高档优质米、优质棉、脱毒甘薯等示范基地。畜牧、水产业重点是推广应用生物基因工程和集约化、规模化生产技术,建立10个优质畜牧、水产品出口示范基地,由示范基地带动特色区域化、规模化、集约化。

4、继续做好农产品品牌认定工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定发展重点,打出品牌,创出名牌。对批量上市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及时依法办理国内外商标注册。力争明后两年,全省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及加工品的商标注册率达到50%以上,5年内达到70%以上。省重点扶持20个名优农产品,力争经过5年的努力,形成一批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名牌农产品。

5、加大对农产品品牌的整合和系列开发力度。针对目前农产品品牌过多、规模较小的问题,按照市场经济规律,采取整合的办法,集中力量做大做强若干品牌。从2001年起,用2-3年时间,集中对茶叶、粮油、水果等品牌进行整合。优质米按品种分类整合为一个系列2?3个品牌;优质油整合为1?2个品牌;茶叶整合为一个系列3?5个品牌;优质水果整合为1?2个品牌。今年先整合皖南、皖西茶叶、沿江江淮的米油和淮北地区的小麦和水果品牌。

(三)到农业产业化工程: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麻靠龙头企业及各类中介服务组织的带动,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完整的产业链条,使千家万户的生产形成产业规模,实行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经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农村产业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1、培育和发展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装备水平高、经济实力雄厚、牵动力强、辐射面广的衣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今年重点是实施新一轮 “8152”工程,对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如强实行分类指导,优先扶持10个左右重点龙头企业。采取兼并、收购、合并等形式,实行强强联合、强弱联合,抓好种业、奶业、粮油业、禽业等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团。积极推介条件成熟的龙头企业发行债券和股票,扶持一批省级龙头企业跨入“国家队”。农村供销社和国有农业、粮食企业要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发挥作用,乡镇企业要积极当“龙头”,挑重担。用2 ?3年时间,在全省形成3?4个年营销收入超8亿元的加工型龙头企业。各市至少培育1?2个年营销收入超2亿元、具有牵动效应的加工型龙头企业。各试点示范县和有条件的农场要围绕主导产业,至少培育一个年营销收入上亿元的加工型龙头企业。

2、逐步建立和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稳定的利益机制。鼓励产销联合,推行并规范产销合同制。积极鼓励和提倡龙头企业通过建立风险基金、最低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比较稳定、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探索农民用土地使用权、产品、资金、技术等要素人股,采取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与龙头企业形成紧密型的利益共同体。

3、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形成区域特色经济。以农业产业化8大主导产业为重点,进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一体化经营,形成区域特色经济。淮北地区重点发展专用小麦、芝麻、花生油、肉牛、中药材精深加工;沿江江淮地区重点发展食草畜禽、名优水产品、棉花、蔬菜和优质米深加工;皖南、皖西地区重点发展茶叶、食用菌、高山蔬菜等。经过3?5年的努力,使全省8大主导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60%以上。

三、实施农业三项工程的主要措施

(一)切实加强对农业三项工程的组织领导。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农业三项工程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总抓手,精心部署,统筹安排,切实抓出成效。要学会用市场经济规律指导农业三项工程建设,把工作重点放在规划引导、政策调控、开展信息和技术服务上来。省直有关部门要通力协作,积极做好指导和服务工作。省农业产业化工作指导委员会要加强检查指导,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各市要明确专人负责此项工作,每年年终要将农业三项工程实施进展情况向省农业产业化工作指导委员会作出书面汇报。

(二)加大对农业三项工程的科技投入。在实施农业三项工程、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要坚持依靠科技,积极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加快农业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建立健全适应农业结构调整要求的科研创新体系、技术推广体系和教育培训体系。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创新科技投入机制,走科技产业化的路子,为农业三项工程提供从良种、良法到加工、包装、储运、保鲜、营销等一整套、系列化的科技服务,把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配套推广到产前、产 中、产后的每一个生产经营环节。改革传统的农业技术管理和推广办法,变过去的单项推广为综合配套服务。积极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组建自己的科研气技术开发机构,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与农业科研单位、院校、技术推广部门联姻,开展技术合作,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

(三)增加对农业三项工程的资金投入。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业三项工程的投入。从20OI年起,省财政在保证每年原安排农业产业化、畜牧业进位工程和渔业致富工程等专项资金的基础上,逐年增加资金,集中用于农业三项工程建设,重点搞好优质名牌农产品基地建设、农产品质量标准、监测体系建设、农产品品牌宣传;扶持龙头企业开发关键技术和新产品,增强其开拓市场的能力;培训农村运销队伍;奖励实施农业三项工程的有功人员。各地应把龙头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的抓手和载体,集中财力,重点扶持。农业综合开发、粮棉大县、扶贫开发、以工代赈等资金,也要适当向农业三项工程项目倾斜。同时,要采取市场经济的办法,吸引国内外、各行业和民间资金投入农业三项工程建设。国有商业银行要把扶持农业三项工程作为信贷支农的重点,在信贷资金安排上予以倾斜。

(四)为实施农业三项工程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各行各业都要以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己任,竭力为实施农业三项工程做好指导和服务工作。省计委要围绕农业三项工程建设,继续向国家有关部门争取项目支持;省经贸委要对农业三项工程中批发、交易市场建设以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技术创新、技术改造项目给予支持;省外经贸厅要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重点出口创汇龙头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扶持力度,对龙头企业直接利用外资给予政策指导,积极协助税务部门做好农产品的出口退税工作,支持龙头企业申报外贸进出口权;省工商局要积极支持和帮助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改制,并做好企业登记、商标注册和合同监管等工作;省税务部门要积极贯彻国家对农业企业的各项税收政策,保证落实到位;省企业上市指导委员会要积极主动地帮助符合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的龙头企业发行股票。各级农业部门要按照农业三项工程的总体要求,尽快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分解落实任务,做到科学规划,长短结合,分步实施,讲求实效。

安徽省人民政府

二00一年七月二日

安徽省人民政府

免责声明: 找法网法规库法规文件均转载自:政府网、政报、媒体等公开出版物,对本文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请核对正式出版物、原件和来源。全国客服热线:400-666-2035。

扫一扫关注,了解更多法律知识

遇事找法,从找法网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