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规库

共收录 303236 条法规今日更新 50 条法规

您的当前位置: 找法网 > 法规库 > 正文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税务局关于税收会计核算若干问题的通知

发布部门:

发文字号:桂地税发(1996)234号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公布日期:1996-12-26

施行日期:1997-01-01

时效性:现行有效

字号

各地、市、县地方税务局,区局直属征收分局: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税收会计核算若干问题的规定的通知》(国税发[1996]222号)精神,结合我区执行新的<税收会计核算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以来存在的一些问题,明确规定如下:

一、关于欠税的分类核算问题为了有利于组织收入工作和清理欠税工作,各核算单位必须在"待征类"科目下设置"欠缴税金登记簿,分设"死欠"、"缓征"和"征年陈欠"3类,每类按税种设明细科目,反映欠缴税金构成情况。其中"死欠"核算纳税人已发生解散、撤销和破产,但没有经过法定清算所欠的税款。分上述类别核算时,凡属于死欠的税款,不管是往年还是当年发生的,都记入"死欠"中;凡属于经批准缓征的税款,不管是上年批准缓征,还是当年批准缓征,都记入"缓征"中;除死欠和缓征外,凡是本年度以前各年度的欠税都记入"往年陈欠"中。

其帐簿格式可采用"借、贷、余发生额分析"多栏式,按欠税类别设帐页,按税种设多栏。登记方法为:批准缓征时,根据批准文件将缓征税款记入"缓征"借方,缓征税款到期或征收时,根据到期或征收的缓征税款记入"缓征"的贷方;发生死欠时,将死欠税款记入"死欠"借方,死欠征收或根据规定核销时,将征收或核销的死欠记入"死欠"的贷方;发生往年欠税时,将往年欠税记入"往年欠税"的借方,往年欠税征收或成为死欠时,将征收或死欠的往年欠税记入"往年欠税"的贷方。同时,在"欠缴税金明细报表"的横栏中分设"死欠"、"缓征"、"往年欠税"和"本年新欠"等4类欠缴税金,反映报告期末各税种欠缴税金构成情况。其中"本年新欠"按"待征类"各税种明细帐余额减相应税种的死欠、缓征和往年陈欠后的差额填列。

二、关于年终冲帐后有关科目的余额关系问题《办法》第十四条 第一款中明确:"应征类"科目年终冲帐后的余额为年终欠缴税金、在途税金、待解税金和待处理损失税金的来源合计数。由于年终应退未退的多缴税金在年终冲帐前已从"应征类"科目转入"多缴税金"科目,而冲帐前的"上解类"和"入库类"科目余额中又包含应退未退税金,当用"上解类"或"入库类"科目余额冲减"应征类"科目余额时,"应征类"科目余额中所包含的年终欠缴税金、在途税金、待解税金和待处理损失税金的来源数被冲减了一部分,所以,年终冲帐后的"应征类"科目余额与"待征类"、"在途税金"、"待解税金"和"待处理损失税金"科目余额之和并不相等。

为此,现将办法第十四条 第一款关于"应征类"科目年终冲帐后的余额表述修改为:"应征类"科目年终冲帐后的余额与"多缴税金"科目余额之和,表示欠缴税金、在途税金、待解税金和待处理损失税金的来源合计数。

三、关于年终冲帐后的报表编报问题年终冲帐后,各核算单位必须按照冲帐以后的各帐户余额再编制一份"税收资金平衡报表",此表不需报送区地方税务局,是否需要上报地、市地方税务局,由各地自行确定。

四、有关明细科目的调整问题年终冲帐时,由于"上解企业所得税"、"上解其他收入"、"减免税金"、"提退税金",和"损失税金核销"的明细科目设置与"应征类"的明细科目设置不相对应,使年终有关明细科目不能直接对冲。为便于年终明细科目的冲帐处理,现将有关明细科目的设置调整如下:在"上解其他收入"中按收入种类设置明细科目;取消"应征企业所得税"的经济类型明细科目。

五、关于原始凭证汇总单的编制问题

(一)在上解凭证汇总单的"上解税金"栏中分设"合计"和"其中:损失税金追回"两栏。其中损失税金追回,反映损失税金发生后,经过有关部门查处追回,并由征收部门或征收人员直接缴入国库经收处的税款。

(二)将待解凭证汇总单的"其中:损失赔偿"改为"其中:损失追回及赔偿",反映查处损失税款中追回并直接交给税收会计的现金税款或存款和损失税款责任人赔偿的税款。

(三)在退库凭证汇总单的"退库性质"栏前增设"级次"栏,反映由乡(镇)金库退库的税款预算级次。

六、关于退税在分户帐中的反映问题现行办法规定的分户帐中,不核算退还纳税人的退税,为了在分户帐中反映纳税人的纳税和退税全貌,各地可以在分户帐的发生额分析栏的后面增加"退税"附列栏。

七、关于零申报的反映问题为便于分户帐全面反映纳税申报情况,对于申报应纳税金为零的,各核算单位可以在其分户帐的"借方"登记"0"表示该纳税人已申报。

本通知从1997年1月1日起执行。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税务局

免责声明: 找法网法规库法规文件均转载自:政府网、政报、媒体等公开出版物,对本文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请核对正式出版物、原件和来源。全国客服热线:400-666-2035。

扫一扫关注,了解更多法律知识

遇事找法,从找法网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