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规库

共收录 303236 条法规今日更新 50 条法规

您的当前位置: 找法网 > 法规库 > 正文

酒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批转市卫生局关于酒泉市急性中毒医疗救治应急预案的通知

发布部门:

发文字号:酒政办发[2003]183号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公布日期:2003-12-30

施行日期:2003-12-30

时效性:已失效

字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各部门、各单位,中央省属驻酒各单位:

市卫生局《关于酒泉市急性中毒医疗救治应急预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批转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二00三年十二月三十日

酒泉市急性中毒医疗救治应急预案

(市卫生局)

为了应急各种急性中毒事件造成的大批中毒病人能得到迅速有效地治疗,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及时、有效、有序的救治中毒病人,特制定《酒泉市急性中毒医疗救治应急预案》。

一、急性中毒应急领导机构

为做好急性中毒医疗救治工作,成立酒泉市医疗卫生系统急性中毒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的职责是:协调、组织全市辖区内医疗、疾控部门的力量,向全市发生急性中毒事件的地点及时组派医疗救治和化学性中毒处置队伍,统一领导并指挥全市的急性中毒医疗救治和化学性中毒的处置工作;督促、检查医疗救治医院的抢救设施、急救药品的储备情况及医疗救治队伍的技术训练情况;督促检查疾控部门在食源性危害、职业病危害、放射性危害、环境污染性危害的检测设备、试剂、应急处理技术的储备情况;负责向市政府、市安全委员会及省卫生厅报告医疗救治和化学性中毒处置情况。领导小组人员(略)。

二、应急专业队伍

(一)医疗救治队:由市医院抽调具有丰富经验的医生、护士、医技等人员组成一支20人的医疗救治应急队伍,接受市卫生局的直接调遣,负责全市急性中毒事件的紧急救治工作。

(二)化学中毒处置队:由市疾病控制中心从事流行病调查、消毒灭菌、病毒检验等专业人员组成一支20人的化学中毒事件处置应急队伍,承担全市急性中毒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接受市卫生局的统一调遣。

三、应急机制

(一)本辖区某区域发生急性中毒事件时,应首先由急性中毒事件所发生地的卫生行政部门或知情部门及时快速上报中毒情况,市急性中毒医疗救治疾病控制领导小组接到请求后,及时组派医疗救治队伍及化学性中毒处置队伍,进行快速技术支持。如遇特殊情况,可由领导小组请求省级专家组进行会诊和技术指导。

(二)一个县(市、区)或乡村出现急性中毒事件时,除由县(市、区)及时上报请求支援外,由县级医疗救治及化学性中毒处置队伍快速应急处理,必要时,由市卫生局调派邻近县(市)的医疗救治及化学性中毒处置力量进行支援。

四、急救药品、器械、床位准备工作

1、医疗救治队要储备足量的急救药品、解毒药品、抗休克药品和相应的有关药品、透析设备、洗胃设备、氧气、担架及床位,市医院编制应急床位20张,遇有重大中毒事件时,可增加至30张以上,满足应急需要。

2、化学中毒处置队要准备一定数量的检验防护设备、试剂及现场处理的有关快速检验试剂设备和器料。

3、市中心血站要及时采集备用一定数量的各型号临床用血,保障临床的应急用血。

4、医疗救治队伍要配备专用通讯设备2部,急救车辆3辆,化学性中毒处置队伍要配备专用通讯设备2部,车辆2部,市中心血站要配备专用通讯工具1部,送血车辆1辆。

五、要求

(一)准备工作:

1、市医院、市疾控中心要分别对医疗救治队、化学性中毒处置队的所有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训练。建立一支技术熟练的医疗救治和化学性中毒处置队伍。加强救治人员的急性中毒事件抢救意识和宣传教育,组织医疗救治队伍和化学性中毒处置队伍的实战模拟训练,使之懂得准确判断、准确检测和准确防护和救人的常规。

2、做好各种急性中毒事件发生前医疗救治物资的准备工作。医疗救治、化学性中毒处置队应预计中毒事件发生后,可能出现的医疗救治任务和化学性中毒处置任务,并根据预测做好各项相应准备。

3、医疗救治队和化学性中毒处置队要明确各自的职责,责任到人。

4、各队要把所有队员包括司机和有关人员的电话进行备案,保持全天候畅通无阻。

(二)急性中毒事件发生后的指挥工作

1、发生急性中毒事件后,酒泉市急性中毒医疗救治疾病控制领导小组应及时调派医疗救治队和化学性中毒处置队成员到发生急性中毒事件所在地进行医疗救治、化学性中毒处置。做到亲临一线、靠前指挥。

2、酒泉市卫生局局长王本全同志统一负责指挥调度工作,同时负责化学性中毒处置队的指挥、调度,以及检测设备、检测试剂等工作。

3、酒泉市卫生局副局长、卫生监督所所长石进玉同志负责医疗救治队的调度、指挥以及急救药品、车辆、临床急救用血等工作。

酒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免责声明: 找法网法规库法规文件均转载自:政府网、政报、媒体等公开出版物,对本文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请核对正式出版物、原件和来源。全国客服热线:400-666-2035。

扫一扫关注,了解更多法律知识

遇事找法,从找法网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