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认人属于犯罪吗?

更新时间:2021-09-03 18:07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我们知道,现实社会有很多违法犯罪的行为发生,当发生违法的事情是会受到法律的制裁的。那么辨认人属于犯罪吗?这方面的知识很多人都不太了解,接下来由找法网小编为您整理的辨认人属于犯罪吗的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帮助。

  一、辨认人属于犯罪吗

  《刑事诉讼法》第五十条明确规定,辨认笔录同勘验、检查、侦查实验等笔录一样属于证据的一种。如何审查与规制辨认笔录便成为新刑事诉讼法实施后面临的问题。

  (一)辨认笔录的证据资格的刍思

  1、辨认笔录与证人证言、犯罪嫌疑人供述、被害人陈述的区别

  辨认笔录以往依托于证人证言、犯罪嫌疑人供述、被害人陈述等证据形式,这为很多学者所诟病。辨认笔录与证人证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被害人陈述有相同点,均是案件参与人的明确意思表示。但是区别更明显,主要体现在:

  (1)他们的心理形成机制不一样。辨认笔录的心理基础是再认,即辨认人将所目睹的案件事实在满足一定的条件再现出来,与被辨认的人或者事物进行比较、鉴别,并做出判断的心理过程。而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的供述与辩解是再现,即辨认人以回忆或者再现的形式将记忆的内容提取出来。再认依托于客观事物比再现更科学。

  (2)二者的内容不一样。辨认的内容具有特定性,仅是对案件现场、人员、物品等。而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的供述与辩解内容非常广泛,几乎所有与案件有关的情形均可成为其内容。

  (3)程序要求不一样,辨认程序的运行需要有关机关的审批,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的供述与辩解没有这样的要求。

  2、辨认笔录的内涵与证据资格分析

  辨认是为了查明案件事实、固定证据,在侦查人员的主持下,由辨认人根据其所感知的事实,对与案件有关的人员、物品、场所等进行辨别和确认的活动。辨认笔录则是客观、完整地记录辨认过程和结果的笔录。

  辨认笔录本身蕴含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而应成为独立的证据类型。

  (1)辨认笔录具有客观性。事物具有差异性、相对稳定性和反映性,能为辨认人亲身感知和了解,这是辨认笔录客观性的物质基础。辨认人对所感知的事物会形成记忆,通过一定的程序再辨认出结果,这是辨认笔录客观性的表现形式。辨认结论依托于事物及辨认人的记忆而客观存在,不以辨认笔录的制作人的意志为转移。辨认笔录的制作人只能搜集收集、利用这些结论作为证据,而不能改变歪曲这些事实。

  (2)辨认笔录具有关联性。辨认人亲身感知过与案件有关的人员、物品、场所,被辨认对象为可能与案件有关的人员、物品、尸体、场所,辨认笔录往往就是要 通过明确某一事物与案件之间客观内在联系的有无,从而为证明案情服务。辨认笔录以辨认人所感知的与案件有的事物为桥梁,建立起与案件的客观联系。

  (3)辨认笔录具有合法性。合法性是指诉讼证据的形式、收集程序等必须符合法律的要求。辨认笔录的制作有相关法律的规定,且为相关执法人员依法律实施。

  (二)辨认笔录的理论基础架构

  1、辨认的实质

  辨认的实质是同一认定的过程。同一认定是指在犯罪侦查过程中,具有专门知识的人或是了解客体特征的人,通过比较先后出现的客体特征而对这些客体是否同一所作出的判断。

  同一认定所提及的同一性,是物自身与自身映像之间的关系,所要解决的是物的特性,即个性问题。同一认定理论的性质可解释为专门研究两种事物原本是否同一的理论和方法,或者说是研究某事物是否与自身同一的理论和方法。 辨认的过程中,辨认人通仔细观察被辨认对象,并与曾经观察到的同案件有关的记忆形象加以识别和对照,从而作出是否同一的认定,即本质上是利用事物的反映形象及其特征进行甄别。故辨认的客观依据是指辨认对象自身特点的稳定性和特定胜。这是能够将不同的辨认对象区分开的客观基础。辨认的主观依据就是辨认人把识记阶段输入大脑并保持在大脑中的形象同辨认对象的形象进行比较而作出判断的过程。

  2、辨认规则

  辨认规则是辨认的过程中体现辨认的实质与刑事诉讼程序原则的操作规则,辨认结论客观性和辨认程序正当性则应是辨认的实质与刑事诉讼程序原则的具体要求。 辨认结论客观性要求辨认前询问规则、混杂辨认规则、分别辨认规则、辩后陈述规则,这些规则也体现同一认定在辨认过程中的要求;辨认程序正当性要求禁止接触规则、律师或见证人在场规则、禁止暗示、诱导规则,这些规则体现了刑事诉讼程序原则的本质要求。

  (1)辨认前询问规则的含义与要求

  辨认前询问规则,是指辨认前辨认人描述案发时所感知与案件有关事物的特征,以及周围的环境条件等情况。这不仅帮助辨认人恢复记忆、巩固记忆,而且通过比较辨认前询问过程中描述的事物的特征与事物的实际情况,判断辨认结论的真实性。

  询问过程应围绕着辨认对象特征和当时的环境主要询问:第一,客体物的所有特征,询问应该达到详细具体;第二,当时环境情况,如天气情况、温度、光照等等;第 三,仔细询问可能影响辨认准确性的因素。

  (2)混杂辨认规则的含义与要求

  混杂辨认规则,是指将被辨认对象混杂于相近的同类事物中,由辨认人进行识别,通过设置干扰机制,防止辨认人轻率地判断,也有效避免不当暗示。

  混杂辨认规则的要求,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陪衬客体物的质的要求,即被辨认对象与陪衬客体物的特征要大致类似。二是对陪衬客体物的量的要求。一般来说,当被辨认对象是人时,混杂辨认的陪衬人的数量应在6-12人为宜。当被辨认对象是物时,作为陪衬物的物体的数量应在10件以上为宜。

  (3)分别辨认规则的含义与要求

  分别辨认规则,是指多个辨认人分别辨认同一种辨认对象或者多个辨认对象分别被辨认。分别辨认规则的要求,第一,多人辨认时,应当由每个辨认人单独进行,避免辨认人之间交流,以避免从众心理的影响。第二,存在两个以上被辨认对象时,应让每一个被辨认对象混杂于陪衬物中,分别进行辨认,而不能将多个被辨认对象共存于同一个辨认队列中。

  (4)辨后陈述规则的含义及要求

  辨后陈述规则,是指辨认人在辨认完毕后,应详细说明辨认理由,以便判断辨认结论的真实性。该规则具体要求就是辨认完毕后,主持人应要求辨认人将辨认的理由讲述清楚,如辨认对象的何种特征使得辨认人确信。

  (5)禁止接触规则的含义及要求

  禁止接触规则,是指辨认人在辨认前不接触任何影响辨认结论客观性的因素。该规则主要有三方面的要求:第一,辨认前辨认人不与被辨认对象接触,即不能让辨认人在辨认前接触被辨认对象,避免辨认人心理上受影响。第二,辨认人在辨认结束之前不能与其他辨认人接触,避免受到其他辨认人的影响。第三,禁止接触辨认现场以外的可能影响辨认的因素。如案发后辨认人尽量少接触对于案件的媒体报,以免影响记忆,从而做出了错误的辨认结论。

  (6)律师或见证人在场规则的含义及要求

  律师或见证人在场规则,是指辨认的过程中应当有律师或见证人作为第三方参与辨认,以确保辨认人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律师或见证人在场规则的形式要求,是辨认过程中律师或见证人应全程参与;实质要求是,律师或见证人应当是与辨认主持人不相关的人,以确保辨认人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7)禁止暗示、诱导规则的含义及要求

  禁止暗示、诱导规则,是指辨认人应根据自己对案件发生时的感知、记忆而进行的辨认,禁止受到主持人、辨认现场等因素的影响。禁止暗示或诱导规则的要求是主持人要严守辨认的规则,不能透露与犯罪嫌疑人有关的任何信息,更不能表现出自己对于辨认对象的倾向,更不能以暗示的方式求得自己想要的辨认结论。禁止暗示与诱导规则,延申要求主持人应当与案件侦查人员非同一主体。

  3、辨认笔录的非法性排除

  辨认笔录要成为定案依据,必须具有证据能力。若辨认笔录在收集过程中违反宪法、刑事诉讼法、其他法律关于收集证据的禁止性规定,侵犯当事人的正当程序权利,该笔录应视为非法的,不得在刑事诉讼中被采纳为证据。

  应当非法性排除的辨认笔录主要有以下三种:首先,有证据证明辨认人受到暗示性的辨认笔录;其次,重复性的辨认笔录,即对于同一辨认对象经过两次以上的辨认程序得出的辨认笔录;第三,其他违反法定的辨认程序规则,可能影响辨认准确性的辨认笔录。

  (三)目前辨认笔录存在的问题、规制与审查

  1、目前辨认笔录存在的问题

  司法实践中辨认笔录作为一种证据资料形式,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没有严格执行辨认前询问规则。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和《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中均规定了辨认前询问规则,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侦查人员很少考虑此点,导致不能准确审查辨认笔录的客观性。

  (2)见证人制度未得到真正落实。《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和《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均规定了见证人制度,其目的是为了能够对侦查人员的行为进行监督和制约,保障辨认程序的客观、公正。但实践中见证人制度并未得到很好的落实,主持人有时不愿意让见证人参与辨认程序。在辨认笔录上签字时,侦查人员一般会让其他同事代签。

  (3)禁止暗示、诱导规则执行不彻底。司法实践中,辨认主持人一般都是具体负责案件的侦查人员。由于负责特定案件的侦查人员已经知悉队列或照片中的哪个是犯罪嫌疑人,其无意的表情、语气都会给辨认人带去猜想的空间,更不用说其故意流露出的个人倾向了,所以暗示作用的发生在所难免。另外,辨认人在自己无法确定的情况下,则希望从侦查人员那里获得一些信息,而辨认主持人有时乐于配合而故意流露出一些谁是犯罪嫌疑人的信息。主持人(侦查人员)和辨认人之间相互影响的现象会直接导致辨认人作出不客观的辨认结论。

  2、辨认笔录的规制

  鉴于目前辨认笔录存在的问题,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规制:

  (1)应建立案件侦办人员不作为主持人的回避制定。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和《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中没有对辨认的主持人和参与人做回避的相应规定,实践中辨认的主持人和参与人一般都为该案的侦办人员,主要是考虑他们熟悉案情,可以提高辨认效率,减少侦查成本,这违反了禁止暗示、诱导规则。今后应实行主持人回避制度,有效提高辨认笔录的客观公正性,增强了辨认结果的证明力,维护法律公正。

  (2)确实落实律师或见证人在场规则。

  律师或见证人在场是保证辨认过程客观、公正的程序要件,为保证律师或见证人在场规则确实得以实现,应当将见证人的身份证件、工作情况等相关信息附在辨认笔录后面,作为辨认笔录的一部分,以便加以审查。

  (3)辨前询问规则以辨认笔录的必备项加以落实

  辨认笔录应当详细记载的全过程,详细记录辨认前、辨认中、辨认后的必备事项,辨前询问应当作为合法性的必备项列入其中。司法实践中,对于辨认人的辨前询问事项可以用统一的文字印刷于辨认笔录用纸中,以防止辨认主持人疏于辨前询问。对于缺乏辨前询问的辨认笔录,应当作为无法审查的证据资料,不予以采纳。

  3、辨认笔录的审查

  研究辨认的原理与规则,目的是如何审查辨认笔录,运用辨认笔录。辨认笔录的合法性、客观性、关联性是确立辨认笔录在具体案件中的证据地位及运用辨认笔录的必经途径。

  (1)合法性审查。审查辨认笔录的合法性,主要是形式审查,要集中审查辨认过程的主体(主持人、辨认人、见证人或律师)的身份,辨认对象的数量,辨认方式,过程是否完备等。缺少见证人或辨认嫌疑人的方式为单独辨认的情况,应当认定辨认无效。

  (2)客观性审查。客观性审查,主要审查辨认人的自身情况、辨认人在案发过程感知时的具体状况、辨认对象特征的特殊胜和稳定性。辨认人的生理状况(例如有无近视、远视、弱视、听力减弱和健忘等生理缺陷)是其能否正确感知辨认对象并加以辨认出辨认对象的前提;案发时环境条件(光线、地形、距离等)和辨认人当时的精神状态(是否有恐惧、惊愕等情绪或睡眠不足等状况)是确保辨认人能正确感知辨认对象的主要考察因素;辨认对象特征的特殊胜和稳定性(被辨认对象的特征是否突出,是否容易伪装,是否容易被感知)是审查辨认对象是否被正确辨认的关键因素。

  (3)关联性审查。辨认笔录的关联性的审查主要包括两方面,第一是辨认笔录自身关联性的审查,就是辨认人事先对辨认客体的描述是否与辨认后的结果一致;第二是应将辨认的结论放到其他材料或证据体系中考察。任何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要衡量辨认结论的可信度,还要将其置于具体案件中,看该辨认结论是否能与同案的其他证据材料形成链条,排除合理矛盾,相互印证的有机联系在一起,环环相扣。这也包括了将多个辨认人的辨认结果相对比。在与其他证据对比出现了矛盾时,要先分析产生矛盾的原因,要查明是其它证据材料正确、还是辨认结论正确,而不能简单下结论。

  二、刑诉法辨认和指认的区别有哪些?

  1、含义不同。辨认是指侦查人员为了查明案情,依法组织辨认人对与犯罪有关的物品、文件、尸体、场所或者犯罪嫌疑人进行识别、确认的侦查活动。指认是指侦查人员为了侦查破案、收集证据,带领指认人对与犯罪有关的场所或者犯罪嫌疑人进行确认的侦查活动。

  2、法律依据不同。《刑事诉讼法》在“侦查”程序中没有规定“辨认”,在“审判”程序(第一审程序)中规定了“辨认”,但这里的“辨认”具有“质证”的性质。我国《刑事诉讼法》第82条第2项规定:“公安机关对于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被害人或者在场亲眼看见的人指认他犯罪的,可以先行拘留。

  3、适用范围不同。辨认主要适用于侦查阶段,但也适用于审判阶段。指认只适用于侦查阶段。

  4、主体不同。侦查中辨认的主体是犯罪嫌疑人、证人、被害人,侦查中指认的主体一般是犯罪嫌疑人,但有时也有被害人或者在场亲眼看见的人,即证人。

  5、对象不同。侦查中辨认的对象是与犯罪有关的物品、文件、尸体、场所或者犯罪嫌疑人。侦查中指认的对象一般是与犯罪有关的场所,但有时也有犯罪嫌疑人。

  6、规则不同。对与犯罪有关的物品、文件或者犯罪嫌疑人辨认,可采用混杂辨认规则,而指认不能采用混杂辨认规则。辨认可采取反复辨认规则(即在对与犯罪有关的物品、文件或者犯罪嫌疑人辨认时,可反复进行若干次),而指认一般进行一次。辨认可以采取公开辨认或秘密辨认相结合的规则,而指认多为公开进行。

  7、法律手续不同。辨认有较为严格的法律手续,侦查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辨认,应当制作《呈请辨认报告书》,经办案部门负责人或检察长批准。辨认结束,应当制作《辨认笔录》。指认可以不需要这些审批或法律手续。

  8、方法不同。辨认既可以采取直接辨认的方法(如直接观看犯罪嫌疑人的外貌进行辨认;直接观看与犯罪有关的物品、文件、场所和被害人尸体进行辨认),又可以采取间接辨认的方法(如观看犯罪嫌疑人的照片或录像进行辨认;听犯罪嫌疑人的讲话录音进行辨认;观看与犯罪有关的物品、文件、场所和被害人尸体照片进行辨认)。指认只能采取直接的方法,不能采取间接的方法。

  9、认识准确程度不同。辨认对事物认识的准确程度要低;指认对事物认识的准确程度要高。当时不能肯定或确认的就进行辨认;当时能确认的就进行指认。

  10、法律后果不同。辨认作为一种调查取证措施,可以起到收集、审查判断证据的作用;指认只能起到确定侦破方向,提供查证线索,进一步收集证据或认定犯罪犯罪嫌疑人的作用。

辨认人属于犯罪吗?

  、如何界定一个人是否违法犯罪?

  可以从犯罪构成方面去界定,犯罪构成是指依照中国刑法规定,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客观和主观要件的有机统一,是使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的根据。任何一种犯罪的成立都必须具备四个方面的构成要件,即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体和犯罪客观方面:

  1、主体方面:行为人应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2、主观方面:行为人存在故意或过失。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犯罪的过失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

  3、客观方面:行为人实施了刑事法律所禁止的行为。

  4、客体方面:行为人的行为侵犯了刑事法律所保护的社会法律关系。

  《刑法》第十三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第十四条 故意犯罪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第十五条 过失犯罪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 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以上就是由找法网小编为您整理的辨认人属于犯罪吗的相关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检察院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辨认,应当经检察长批准。对犯罪嫌疑人的辨认,辨认人不愿意公开进行时,可以在不暴露辨认人的情况下进行,并应当为其保守秘密。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的,欢迎咨询找法网律师。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我在刑事辩护领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如果你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向我在线咨询。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已帮助 173662
在线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
而且使用人跑了,属于犯罪吗?
您好,首先要考虑肇事方是主要责任还是全部责任;其次,本次交通事故中,造成了什么样的伤害后果;最后,肇事司机是否有醉驾毒驾等违章驾驶的情形。上述情况,都将影响对肇
玩虚拟币属于犯罪吗?
我国原则上实行刑民分开,有欠条的债务纠纷一般不会变为刑事案件。债权债务问题尽量用法律来解决,但是,如果债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获取借款后,根本没有归还的意愿和
算不算犯罪?
盗号属于违法行为,是否构成犯罪要结合案情结果。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他结婚了,属于犯罪吗?
若行为人和他人的配偶同居的,一般不构成犯罪。但若他人配偶以夫妻名义与行为人生活的,则其可能构成重婚罪。《刑法》规定,有配偶而重婚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
本公司被举报网站涉及虚假宣传,将受到哪些处罚
对广告的经营者、广告的发布者在明知或者应知的情况下,代理、设计、制作、发布虚假广告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广告费用,并处广告费用一倍以上五
北京抚养协议律师怎么收费
协议离婚小孩抚养费给付标准由双方协商,协商不成的由法院判决。如果有固定收入的,法院一般判决付其月总收入的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比例的抚养费;如果无固定收入的,法院一
公司经营缩小,后又让我待岗三个月,和我解除了劳动关系,请问我能否要经济补偿,能否要到
可以要求经济补偿。具体操作:1.与公司协商,依据工作年限确定补偿金额;2.如公司拒绝支付,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举报;3.准备相关证据,如劳动合同、工资单等,提起劳
老妈现在年岁越来,这不给遗属补助合理吗,请问,而单位有能力陆续为到退休年龄的职工办理退休业务,拒绝办
遗属补助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死亡以后,遗属生活有困难的,死者生前所在单位给予定期或临时补助。一般是依靠死者生前供养的下列直系亲属和其他亲属能享受遗属
兴安盟改造房屋如何给赔偿
根据当地改造方案
1分钟提问 海量律师提供在线解答
  • 1
    提交咨询
    详细描述您所遇到的问题或纠纷并发送
  • 2
    接入律师
    耐心等待律师解答,平均5分钟及时响应
  • 3
    获取解答
    还有疑问?60分钟无限次追问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