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诈勒索罪的犯罪构成

更新时间:2012-12-18 19:47
找法网官方整理
问题相似?直接咨询律师 >
导读:
敲诈勒索罪的犯罪构成敲诈勒索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公私财物的所有人、保管人使用威胁或者要挟的方法,勒索公私财物的行为。根据本条规定,构成敲诈勒索罪必须符合以下几个条件:1、行为人为一般犯罪主体,即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2、

敲诈勒索罪的犯罪构成

敲诈勒索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公私财物的所有人、保管人使用威胁或者要挟的方法,勒索公私财物的行为。根据本条规定,构成敲诈勒索罪必须符合以下几个条件:


1、行为人为一般犯罪主体,即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2、行为人必须使用威胁或者要挟的方法勒索财物,这是敲诈勒索罪的最主要的特点。威胁和要挟,是指通过对被害人及其亲属精神上的强制,使其在心理上造成恐惧,产生压力。威胁或者要挟的方法多种多样,如以将要实行暴力;揭发隐私、违法犯罪活动;毁坏名誉相威胁等等。其形式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还可以通过第三者转达;可以是明示,也可以是暗示。在取得他人财物的时间上,既可以迫使对方当场交出,也可以限期交出,总之,是通过对公私财物所有人、保管人实行精神上的强制,使其产生恐惧、畏难心理,不得已而交出财物。


3、行为人必须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如果是其他目的,如债权人为讨债而威胁债务人的,则不构成本罪。

根据本条规定,犯敲诈勒索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这里所说的“其他严重情节”,主要是指敲诈勒索罪的累犯或者惯犯;共同犯罪的首要分子;敲诈公私财物数额巨大的;冒充国家工作人员敲诈勒索的;敲诈手段特别恶劣的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敲诈勒索罪数额认定标准问题的规定中对什么是“数额较大”,“数额巨大”进行了界定: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以一千元至三千元为起点;“数额巨大”,以一万元至三万元为起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在上述数额幅度内,研究确定本地区执行的敲诈勒索罪“数额较大”、“数额巨大”的具体数额标准,并报最高人民法院备案。


在实际执行中要注意:


1、要注意区分敲诈勒索罪与抢劫罪的界限:由于以暴力相威胁是敲诈勒索的手段,也是胁迫性抢劫罪的手段,因此二者容易混淆,但是敲诈勒索罪的威胁行为仅使被害人产生畏惧心理,并交出公私财物为限,被害人尚有相当程度的意志自由,还有延缓的余地。而在抢劫罪中,被害人的人身安全受到现实的威胁,已没有延缓的余地。


2、要注意本罪与绑架罪的界限:本罪是以威胁或者要挟的方法迫使被害人交付财物,而绑架罪是绑架劫持人质限制其自由,并以杀害伤害被劫持人等威胁其家属或者单位交付财物。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大家都在问
我也要提问 >
多少钱属敲诈勒索罪
具体操作敲诈勒索罪的处理时,如果采取刑事途径,则由公安机关调查取证,检察院会提起公诉,最终由法院进行判决。如果选择民事赔偿途径,被害人可以提起民事诉讼来要求经济赔偿。若被告人表现出悔罪态度并积极赔偿,这有可能在刑事处罚上得到一定的宽限。为保障自身权益,建议在进行相关操作时咨询专业律师。
敲诈政府行为构成敲诈勒索罪吗
关于是否构成敲诈政府行为的敲诈勒索罪,需视情节严重与否。如涉及数额较大或多次敲诈,建议报警并交由司法机关处理。情节较轻的,可考虑通过民事途径解决,如协商赔偿等。具体操作需结合实际情境并咨询法律专业人士。
不构成敲诈勒索罪的金额是多少
对于敲诈勒索罪的金额认定,法律有明确规定。主要包括三个档次:数额较大(二千元至五千元以上)、数额巨大(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和数额特别巨大(三十万元至五十万元以上)。法院在处理相关案件时,会根据涉及金额的大小以及具体案情来进行判决。了解这些金额界限对于判断相关行为是否构成敲诈勒索罪至关重要。
律师解答动态
根据电力设施保护条例,200kV变压器与居民建筑的安全距离应不少于15米,建议您核实具体位置是否符合
你好,正规企业不会在面试通过后要求求职者预先缴纳数万元“培训费”。此类以“高薪岗位”“面试通过”为诱
占道这种投诉的方式城管局投占道这种投诉的方式,向城管局投诉一下
那也是是这个自己买那也是给自己埋伏笔了这比那个刑事犯那也是给自己埋伏笔了,这个刑事犯罪行政处罚了,被
你好,你可以先找商家要求三倍赔偿,若商家无法找到或淘宝平台无法提供商家信息,也可找淘宝平台索赔。如果
李琦律师
李琦律师
3分钟前
关于您提到的500元定金能否退还的问题,需要结合具体情况来分析:首先需要看您当时与对方签订的合同或协
若车辆已被开走但未办理报废注销,需尽快通过法律途径确认车辆状态,避免报废公司未按规定注销,导致车辆被
我也要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