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逃逸制度的理论探究及行为认定

更新时间:2012-12-18 19:50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内容摘要]交通肇事后逃逸是交通肇事罪中的量刑升格情节,其设立的初衷是保护被害人权益,维护公共安全,避免司法资源浪费。但目前司法实践中,由于过分依赖司法解释,导致有些逃逸行为被上升为定罪情节,逃逸的主观动机被限定为逃避法律追究,均严重背离了立法原意。

  [内容摘要]交通肇事后逃逸是交通肇事罪中的量刑升格情节,其设立的初衷是保护被害人权益,维护公共安全,避免司法资源浪费。但目前司法实践中,由于过分依赖司法解释,导致有些逃逸行为被上升为定罪情节,逃逸的主观动机被限定为逃避法律追究,均严重背离了立法原意。为切实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对逃逸制度在理论上溯本求源,重新界定逃逸行为,并探寻逃逸行为认定的具体标准。

  [关键词]交通肇事、逃逸、主观动机、自首

  在刑法中,逃逸是交通肇事罪所独有的概念,一般刑事犯罪均不将事后逃逸行为作为量刑情节。目前,司法机关在处理交通肇事逃逸案件时,主要是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的相关规定,对逃逸进行认定。但刑法理论界认为,由于《解释》缺乏足够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致使司法机关的这种做法有悖于刑法设置逃逸情节的初衷。那么,究竟何为逃逸,如何理解并适用“交通肇事后逃逸”这一情节,成为妥善处理交通肇事逃逸案件所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肇事人逃逸的主观成因

  逃逸,在汉语词典中解释为逃跑,是指为躲避不利于自己的环境或事物而离开的行为。在交通肇事案件中,逃逸也含有其字面之意,但同时更受到主观动机的限制。从《解释》第三条来看,最高人民法院是将肇事人逃逸的主观动机限定为逃避法律追究,在司法实践中,各司法机关也是以此为标准,将逃逸与一般的逃跑行为区别开来。但这种限定合不合理,值得商榷。

  首先,在理论根据上,逃逸之所以作为犯罪情节规定在交通肇事罪中,主要是因为,交通肇事罪本是过失犯罪,刑法对肇事人的处罚已相对其他故意犯罪的处罚要轻,如果交通事故发生后,肇事人不顾现场伤员或损坏的物品,逃离现场,或者简单对伤员或损坏物品做出处理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而司法机关对肇事人的处罚仍停留在过失的基础上,处以交通肇事罪基本刑,则将使肇事人在逃逸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恶性及社会危害性得不到刑法调控,罪刑相适应原则得不到贯彻。其次,在现实根据上,逃逸所带来的必然是交通事故危害的进一步扩大和案件处理过程的延迟,必然会导致司法资源的极大浪费。只有将逃逸行为设置成交通肇事罪的加重情节,才能通过加重处罚的方式,宣告、警示肇事人不要就范,从而发挥刑罚的预防和教育作用。第三,在义务来源上,《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确规定,肇事人在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后,首要义务是救助伤者,严禁肇事人在肇事后逃逸。那么,刑法在以人为本的大时代背景下,将逃逸作为交通肇事罪的加重处罚情节,其初衷也必然是出于对被害人权益的保护。

  综合以上几点,笔者认为,交通肇事后逃逸,肇事人的主观动机应该有两个方面:一是逃避法律追究,二是置被害人所受伤害等损害事实于不顾,逃避救助义务。根据这两种动机,肇事人所表现出来的逃逸行为也应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交通肇事后,肇事人为逃避法律追究,畏罪潜逃。二是交通肇事后,肇事人置被害人所受伤害等损害事实于不顾,为逃避救助义务,逃离现场。《解释》将肇事人逃逸的主观动机限定为逃避法律追究,必将缩小逃逸的调控范围,是一种过度追求司法资源节约的表现。这种界定标准在司法实践中往往会形成这样的尴尬局面,交通事故发生后,肇事人更倾向于向公安机关报警,或者直接到公安机关投案,而漠视、回避对被害人的救助,从而使得被害人的损失进一步扩大,使已有的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二、“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性质分析

  客观上,交通肇事后逃逸是指交通事故发生后,肇事人对自己所负义务的不作为。按照刑法理论,不履行作为义务的不作为行为,表现为“什么都没有做”和“逃避应该做的”两种形式。交通肇事后逃逸属于后者,是一种积极的不作为。《刑法》正是基于逃避行为的积极性,将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行为与肇事后等候在现场,未对被害人实施救助的行为相区别开来,并规定为交通肇事罪的量刑升格情节。可以看出,交通肇事后逃逸这一情节的认定,是以交通肇事罪成立为基础,以肇事后的逃逸行为为加重的。

  但从《解释》第2条第2款第(6)项来看,交通肇事致一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并有为逃避法律追究逃离现场的,应当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此处却将交通肇事后逃逸作为交通肇事罪的定罪情节。这就导致了同一情节在同一罪名中有了两种不同的法律效果,这种冲突的存在并不合理,也不合法。第一,在法律效力的层级上,《解释》把原本是量刑情节的逃逸行为上升为本罪的构成要件的情节,修改了交通肇事罪的构成要件,明显属于越权解释。第二,交通肇事行为终了之后的逃逸行为与交通肇事行为本身具有不同的法律属性,如果仅为打击犯罪的需要,将交通肇事后逃逸上升为定罪情节,有可能导致将一般的交通肇事行为也归入到交通肇事罪的调整范围之中,扩大刑法打击范围,引起法律适用上的紊乱。例如一有合法驾驶资格的人驾驶机动车辆撞到路边的行人,致使行人倒地受重伤,驾驶员为逃避责任,逃离现场,后行人被路人送医院医治后康复。在这起案例中,若撇开驾驶员逃离现场的事后行为,只是一般的交通肇事行为,只需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进行治安处罚。但若按《解释》第2条第2款第(6)项的规定,则应认定为交通肇事罪,量刑在三年以下。这种以事后行为作为定罪依据的做法,有违刑法的谦抑性,也违背了立法原意。

  因此,交通肇事后逃逸只能理解为交通肇事罪的一个量刑升格情节,它仅仅是对肇事人逃逸后所带来的社会后果的消极评价,不能扩大其作用范围,甚至上升为确定罪行成立的法定依据。

  三、“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行为认定

  在司法实践中,由于一般刑事犯罪对事后逃逸行为均不予追究,在处理交通肇事案件时,司法机关常会遇见逃逸与一般逃跑、自首、救助等行为难以区别的问题。笔者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对逃逸主观方面掌握不够,从而导致主客观相统一原则适用不到位所致。要准确判断一行为是否属于交通肇事后逃逸,就必须着重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准确理解主观明知。根据刑法精神,刑法不打击无知者,所以行为人在逃逸时必须明知自己的行为导致了交通事故的发生,换言之,如果行为人没有意识到交通事故的发生而离开现场的,不能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而只能作为一般逃跑行为,处于交通肇事基本刑。需要强调的是,此处的“明知”应该包括“知道”和“应当知道”两个方面,如果根据收集的证据,能够证明行为人“应当知道”自己的行为造成了交通事故,而故意装作不知道,并逃离现场的,仍应当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page]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我在刑事辩护领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如果你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向我在线咨询。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已帮助 192945
在线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
如此行为能否认定交通肇事逃逸
有构成逃逸的可能.逃逸是主观上要有逃避法律责任的目的,据您所述,只能做如此简单回复,如须帮助,请来电
如此行为能否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
你好: 这种行为应认定为交通肇事。以上供参考,满意请采纳。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在二十点发生亊故,次日十点多去交警队接爱处理.当晚也巳知道出亊,这样算逃逸吗?
逃逸问题,跟驶离主观上有区别的, 逃逸是不承担责任,驶离是责任无异议,不阻碍交通的驾车离开, 但这个问题,主要是交警认定问题,请交警不要将逃逸写入责
有孩子的人可以申请五保户吗?有什么条件吗?
你好,五保户应当由本人申请或者由村民小组提名,经村民委员会审核,报乡镇政府批准,发给《五保供养证书》,凭《五保供养证书》享受五保待遇。
警察是否会留下对方的身份信息?
您好,请问具体情况是什么
我找了个代打,我不想打电话让他退款可以吗?
你好,是否可以退款看合同约定,建议协商解决,如果协商不成可以向法院起诉。
开车撞人怎样处罚
开车撞人怎样处罚
交通肇事罪
购买过期食品要求商家赔偿1000元,商家不接受赔偿怎么办?
如果消费者买到过期产品,可以要求商户退货或者更换、去找商户索赔。我国法律规定经营超过保质期的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造成人身、财产或者其他损害的,依法承担
网上买到假手机,说假一赔三,但是不履行承诺怎么办
遭遇网售假手机,可采取以下措施:1.与商家协商,要求其履行假一赔三的承诺;2.若协商无果,向消费者协会或工商管理部门投诉;3.收集证据,如购买记录、假货照片等,
密码忘记,预留手机号也不用了
若平台提供了多种找回密码的方式,如邮箱找回、客服协助等,建议用户首先尝试邮箱找回,因为这种方式通常更为便捷。若邮箱找回失败,再联系客服协助处理。
公司让我设计商标(logo)我需要承担法律责任么?我应该怎么做才能避免陷入这种法律纠纷中?
您好:如果公司在未取得授权的情况下使用了含有需授权字体的商标,您可能需要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但责任的大小和性质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您对公司使用未授权字体的
就是有人说要让你进群然后转钱说会给你很多钱你转了后对方说你是未成年人把他们的公司冻结了说不配合要报警
遇到诈骗,立即报警。1.停止与骗子的所有联系,并保存好相关聊天记录和转账记录作为证据。2.前往当地公安机关报案,详细陈述情况并提供证据。3.警方将会开展调查,并
1分钟提问 海量律师提供在线解答
  • 1
    提交咨询
    详细描述您所遇到的问题或纠纷并发送
  • 2
    接入律师
    耐心等待律师解答,平均5分钟及时响应
  • 3
    获取解答
    还有疑问?60分钟无限次追问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