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心理和人格因素辨析

更新时间:2012-12-18 17:32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摘要]在青少年犯罪中,大学生实施的杀人伤害等暴力犯罪有明显增多的趋势。导致这类案件发生的原因很多,但犯罪人有缺陷的心理和性格因素占有重要的位置。而且,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性格缺陷问题不是孤立存在的。除了有天生的遗传等因素外,它们的形成还受到家庭和社会

  [摘要]在青少年犯罪中,大学生实施的杀人伤害等暴力犯罪有明显增多的趋势。导致这类案件发生的原因很多,但犯罪人有缺陷的心理和性格因素占有重要的位置。而且,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性格缺陷问题不是孤立存在的。除了有天生的遗传等因素外,它们的形成还受到家庭和社会发展变革过程中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生活贫困和暴力文化对犯罪人危险心理和个性的形成有最直接的影响。这是我们预防和减少青少年暴力犯罪必须着力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青少年;暴力犯罪;心理;性格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一

  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一个国际化的问题,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也已受到当今世界各国社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各国犯罪学研究对这个问题更是给予了高度的关注,而且有关研究开始从不同的视角来关注这一问题,从而使这一问题得到深入的发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各国大量的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中,大学生(包括一定年龄的中学生)暴力犯罪案件有明显增加,其中的不少杀人伤害案件令人触目惊心。近年来最为有名的莫过于去年4月16日发生在美国的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韩国学生赵承熙杀人案。该案凶手赵承熙开枪杀死30多人后自杀身亡。而2008年新年伊始,美国又接二连三发生多起枪击案,其中当地时间2月14日下午发生于北伊利诺斯大学校园枪击案造成5人遇害,凶手卡兹米埃尔扎克自杀身亡,10余人受伤。在我国,发生在大学校园的大学生暴力杀人伤害案件也不少见。如2004年2月13日至15日,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用铁锤杀害4名同宿舍室友的案件引发全社会对大学生杀人案件的广泛关注,后来在北京大学、吉林延边大学、广州中山大学等高校又相继发生大学生凶杀案。2007年5月23日,太原理工大学一男生宿舍内,一名大二男生手持一把砍刀、一把菜刀,接连砍伤四名同学,其中一人伤势严重。凶案发生的起因竟是当天上午踢足球时产生了一点矛盾。2007年 12月29日,沈阳工业大学建工学院一大四学生黄某在宿舍里砍死了两位室友。此次血案的导火索源于搬迁宿舍发生的争执。

  在这些青少年暴力犯罪案件中,积极的暴力是杀害他人,消极的暴力则是自杀。当我们难以及时制止所有悲剧发生的时候,努力预防和减少悲剧的发生无疑更为重要。世界上没有无因之果,一切犯罪个案的产生都离不开相应的条件。犯罪的悲剧总有其根源,有些根源,可能离一般人并不遥远,或许努力一下,结果就可以改变一些。但有的根源,可能还很深远,需要长期的探寻和不断的摸索治理。下面仅就这类犯罪人的心理和性格因素谈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因为心理和性格特征对犯罪人产生犯罪的动因有最直接的影响力。[page]

  二

  人的行为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外部表现。青少年犯罪行为是青少年心理因素发展的不平衡导致的。归纳起来,青少年往往具有好奇与模仿、盲目从众心理、逆反和报复心理、逞强好胜和寻求刺激、爱面子图虚荣等心理。这还只是一般的心理情况。如果由于家庭或者其他社会因素导致青少年出现心理扭曲和性格缺陷,那就很可能埋下暴力犯罪的隐患。从诸多大学生杀人伤害案件不难看出,一些大学生的人格和心理问题已演化成严重的心理疾病和性格缺陷。遭扭曲的人格心理更容易激发心理问题而带来暴力犯罪,即“刺激——反应型”暴力犯罪。

  人的心理特征决定着个性的形成,而某些个性化的东西遇到一定外界因素的刺激就很可能给社会带来灾难。人的性格缺陷不同于智力缺陷,性格一般指人的社会行为方式,即待人处事的方式,它决定人的社会交往能力。性格缺陷并不影响人的日常生活,但性格缺陷会影响个人与他人的交流和人际关系。生活中,与他人交流并保持良好人际关系是维持个人心理正常状态所不可缺少的内容。所以,当人出现性格缺陷时,会使其在社会生活中出现与人交流的障碍,这种性格障碍会引起个人的人际交往失败感,失败感又会反过来加重个人的心理问题,很多失败者往往看不出自身的问题,往往会将问题推向他人。这种恶性的心理循环一旦形成,就容易使人逐渐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最终酿出对他人的绝望或愤怒反应。犯罪心理学对于这种滥杀型犯罪人的心理描述是:这类犯罪人大多有过失意经历或失意期,如工作、学习或生活方面不尽如人意,或人际交流困难,如被人嘲笑、被人讨厌、被人轻视等。

  众多校园杀人案表明,犯罪人都表现出严重的心理缺陷和性格怪异特征。赵承熙很是典型。在赵承熙犯罪之前已经暴露出“举止怪异和暴力的迹象”等危险的性格特征。据媒体报道,赵承熙在案发前曾在宿舍里放火,还曾追踪过女性。他的同学朱莉· 普尔说,赵承熙上课时总是坐在后面,戴着帽子,很少参与课上活动。他们所在的系不大,但赵承熙“像个匿名者,从不与人交谈”。从作案过程来看,赵承熙在枪杀女友后还枪杀了他的老师等人,显然不是因某一事件而突然爆发的激情犯罪。本案中无论所谓的“女友外遇”,还是他对所谓的“富家子弟”的看法,都流露出他被人拒绝、被人轻视的心理痕迹,这之中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在于他自身的性格缺陷,极端、偏执、狭隘又自负,错误都在别人身上,因此,他在报复别人时没有一丝的怜悯,没有一点人性。[page]

  从精神分析的视角上看,大多数性格缺陷者一般都倾向于“自我”封闭性,其人格结构中的“自我”与外界处于紧张的对立状态。如果他的“自我”仍然更多地具有“社会自我”的内容,在潜意识里仍然认同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话,那么他要么通过所谓的“成功”来获得心理强势地位;要么就干脆切断与外界的联系,退回到“自我”的躯壳内。在前一种情况下,行为人遇到外界的刺激,就可能爆发与社会激烈的冲突;在后一种情况下,行为人脱离社会,因怨世而强烈地“包裹”自己,但积累到一定程度,选择自杀的可能性更大。各家新闻媒体和有关当局对赵承熙的描述中,出现得最多的一个词是“孤独”。赵承熙写自己的名字只是写一个问号,平时极少摘下墨镜和帽子,在上课时偷拍女同学照片,但却从不和她们说话。这一切都说明他不想与外部世界产生联系,而且要让自己的存在在外部世界面前消隐,使自己处于一种可以防止心理弱势的刺激出现的“匿名”状态。但他还是想追求女性,还在按贫富对应的社会评价标准仇恨富家子弟。在这样的不正常心理支配下,行为人退回“自我”的躯壳内,向内攻击(比如自杀倾向)并不能解决他的问题,他还必须否定、仇恨外部世界,利用对外部世界的攻击性来获得心理优势,保证心理上的平衡和自我的存在。这样的心理和人格已经令他成为隐藏在人群中的“心理炸弹”。当他尝试着与他人一样行为(比如追求女性)的时候,如果没有获得成功,他就有一种强烈的挫败感和羞辱感,他将有一种强烈的自我憎恨。这种自我憎恨又外化为一种强烈的攻击性,并且在心理生存的指令下找寻借口合法化自己的攻击行为。比如,感到遭受不公是赵承熙心理扭曲的重要成因,也是绝大部分类似案件犯罪者的普遍特点。据全美2002年一项调查,71%的校园枪击案犯“在犯案前感到自己受到欺辱、压迫或伤害”,这与赵承熙同学对他中学遭遇的描述吻合。赵承熙成为这类孩子的标志性代表。

  也有专家认为,赵承熙最终走上毁灭之路同他患有与基因相关的精神疾病有关。美国芝加哥一所大学医疗中心首席精神病学家路易斯·克劳斯说,赵承熙与其他类似案件犯罪者有一个显著区别,即他事发前没有炫耀过自己的报复计划。他说,赵承熙的心理问题不完全是由于不断受到欺负和嘲笑而形成,而是一种与基因相关联的精神疾病随着在大学中受到的压力不断增大,同时离开家后失去父母的精神支持,赵承熙的精神状况恶化。也有专家认为赵承熙自恋、自大又虚无,显然有严重精神病,可能是妄想、精神分裂或躁郁症。“尽管如此思考问题让人不寒而栗,但有时候精神疾病就会这样,病人丝毫不顾及别人,一切都让位于让世界了解自己受了多少伤害的强迫心理。”这样的分析也许不无道理。[page]

  可以说,正是多种因素促使赵承熙的扭曲心理长期得不到缓解,反而逐渐恶化,最终到达“崩溃点 ”作出极端行为。心理学家塔尼娅·拜伦说,一些感到极度自卑的人可能会从能致人死命的武器上获得满足感,因为生杀予夺的权力让他们“克服”了自卑。也有心理学家认为,美国社会其实十分讲求“合群性”,“不合群”的年轻人往往遇到很多困难。而在学校这种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这种感觉可能被放大。对于赵承熙杀人案,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主任史蒂夫·欣肖说:“他的宣言说明,他不会静悄悄地离开,而要在自我毁灭的同时自我推销,在耀眼的光芒中离开。”

  有人把赵承熙说成是中国马加爵的美国升级版本,赵承熙所在学校的前英语系主任曾经发现他需要心理辅导,马加爵的心理问题亦已成定论。两位校园血案的制造者虽分属大洋两岸,国情不同,手段不同,但还是有很多的相似的地方,如两位大学生采用暴力方式剥夺他人生命,而且大多都是自己的同龄人、同学,甚至是同窗。两个人的年龄也很相似——作案时都是23岁。虽说30多个人的血腥场面更为过分,但是在社会上造成的危害和影响还是一样的。更为重要的还有,他们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的缺陷、扭曲及疾病。马加爵的同班同学也说其平时就让人觉得怪怪的,有些神经兮兮,而且脾气暴躁乖戾。赵承熙和马加爵同样的悲哀在于,他们最终的心理畸形可能是在碰到一个又一个的钉子之后形成的。一个人曾写信称马加爵为“弟”,竟然让他热泪盈眶;马加爵被送入监狱换上囚衣时说,这是他一生穿过的最好的衣服!此语折射出的恐怕不止是衣着方面的问题。

  当然,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议题,早已不新鲜。2004年一项全国性调查显示,我国中小学生大约有20%的人存在异常心理问题,其中有严重心理问题的为4%。另据新华网焦点访谈报道,2001年,南昌某大学800 多例心理问题案例中,人际交往不适占20.1%;学习困难占19.2%;情感问题占17%;家庭不和占4.5%;生活困难占3.3%;因上网产生严重心理障碍的9人,同性恋倾向4人;自杀倾向8人。这些数字都表明,心理健康问题正日益成为影响青少年全面发展的一大障碍。平素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学子的体质状况、学业压力,以及毕业后的去向,至于其是否存在着人际关系紧张、情感缺失、情绪失常等心理缺陷及人格障碍问题却很少顾及。而现实是,随着经济的转轨和社会的转型,纷繁复杂的社会事务正日益冲击着学子们的思想和心灵。在学业、恋爱、情感、就业、人际交往等方面,大学生们都正承受着沉重复杂的竞争压力。反思诸如此类的大学生杀人案件,如果人们能够及时予以关照、疏导,能够更多地审慎和警觉,或许悲剧可以减少甚至避免。因此,如何有效疏导好青少年的心理压力,解开他们的心理疙瘩,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财富观和婚恋观,承受各种困惑、烦恼及忧伤,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当是十分紧迫的任务。学校方面要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发现心理异常,并要及时采取措施帮助或调整。同时,我们还应看到,由于心理障碍者自我封闭性强,常常是讳疾忌医,这也为我们及时提供咨询服务增加了难度。血的事实必须让我们正视现代社会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通过加大对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支持心理咨询与治疗事业、维护社会公正等来防止“心理炸弹”的产生。[page]

  三

  犯罪是社会的产物,也是一种社会现象,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性格缺陷问题不是孤立地存在的。除了有天生的遗传等因素外,它们的形成还受到家庭和社会发展变革过程中多种外界因素的影响。当今社会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人们生活的节奏也日益加快,为了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求得生存需要加倍努力,随之而来的就是人们的心理压力和心理负担加重,因此而产生“忧郁症”、“自闭症”、“亚健康”等身心病症。在这样的状况下,如果不好好的把握自己,提高自己的免疫能力,人的情感反应和意志行为便会慢慢的发生不良的变化,日积月累到一定的程度就可能导致严重的心理疾患和人格缺陷,从而为犯罪埋下种子。具体地说,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性格缺陷影响比较大的因素,除了天生的因素外,还是离不开经济和文化两个大的方面,这里仅就其中的生活贫穷和暴力文化的影响问题谈谈个人浅见。

  一是贫穷与犯罪问题。德国犯罪学家李斯特说:“大众的贫穷是培养犯罪的最大基础。”贫富的悬殊差异通常容易让一些人产生心理上的落差和不平衡,加之看到社会上很多不公正的现象,自然容易让人产生蔑视社会甚至逆反的心理。当机会的障碍非常明显时,人们便会将实现不了自己的抱负归因于社会原因而不是自己的主观原因。

  回顾历史,美国大萧条时期,经常有破产农民杀死全家的悲剧,显然主要出于生存原因,可以称为“绝望杀人”,而在赵承熙等近期的校园枪击案中,明显有“愤怒杀人”的色彩,更倾向于滥杀无辜。对此,美国东北大学犯罪学家福克斯说,近来的枪击案部分可归咎于日益增加的经济不稳定感和不公平感。他说,美国社会过度竞争导致的结果是,“赢家”通吃,获得的利益大大超过合理程度,而“输家”只收获公众耻笑和排斥。赵承熙在作案期间寄给电视台的资料中,猛烈抨击富人的“享乐主义”和“放荡堕落”,就是这种“仇富”心态的扭曲表现。美国是一个全球性的移民社会,移民虽然在总量上占了不小的比例,但是他们相对美国主流社会来说,又是比较弱势的,属于所谓的少数族群。据报道,韩国时候的赵承熙一家过着贫穷的生活。1992年他随家人来到美国,他父母都是一家洗衣店的工作人员。在赵承熙留下的打印文稿笔记中,他攻击那些家庭背景富裕的孩子。文稿中的一句话是:“你们逼我这么做的。”马加爵虽然没有移民出国,但是就从贫瘠的乡村到繁华的都市求学而言,在他身上体现出的两者之间的鸿沟、差异、生活水准,乃至社会的认同和价值观,都不亚于移民出国的震荡。他们都是属于家庭贫困、个性内向,难以融入社会/城市,就边缘性而言,少数族裔的移民和偏远农村的学生,有着共同的体验。2004年马加爵事件后,一些媒体围绕贫穷导致自卑是否是马加爵犯罪的根本原因有过争论。虽然真正决定马加爵犯罪的心理问题是他强烈、压抑的情绪特点,以及“自我中心”的性格缺陷。但因为没有正确处理好贫困问题导致的心态变化对于马加爵犯罪的动机是有“促进”作用的。[page]

  的确,贫困不该成为犯罪的借口,任何一个社会都不可能做到经济上的绝对平等。事实上,人的智力、各种能力的不同也就决定了人的差异。但贫富差距也有社会或历史原因,如中国城乡差别及贫富差别就有历史问题。贫困生经常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人际关系和社会活动中可能受到挫折或者打击,一旦不能得到化解,势必影响自身的心理健康。目前,我们全社会都比较关心贫困生上学难等问题,却忽视了对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心理健康成长问题的关注。一份报告指出,在北京高校中,60%的贫困生对自己的经济状况感到“羞愧难当”;22.5%的贫困生感到很自卑,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并不可抑制地抗拒师生善意的同情。如果贫困生自认为自己在人群中是一个“矮子”,自卑心理较为严重,心理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往往就导致在一个漩涡中不断激化。在贫困引起心理障碍的情况下,加上社会上不良因素的诱导,就可能发生可怕的结果。

  在某种意义上,赵承熙与马加爵等杀人案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那就是:贫富差距太大对穷人和富人,乃至国家都不是好事。缩小贫富差距要靠穷人努力,但缩小贫富差距也是富人的使命、国家的责任。

  二是暴力文化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美国弗吉尼亚州理工大学枪击案发生后,美国全社会都在反思:究竟是什么引发了这场三十多人死亡的悲剧?有人把整个事件归咎于犯罪人赵承熙的精神疾患和人格缺陷;也有人追溯到赵承熙中学以来的人生道路,认为美国在移民融合、教育、精神健康评估等方面尚待改进。但是,更多人认为,这起事件并非“疯子杀人”这么简单,背后有复杂的社会成因。既是美国枪支管制过松、涉枪犯罪剧增形势下的一个极端案例,更是美国社会暴力文化流行、传统社区解体、社会竞争丛林化的一个缩影。

  青少年自身的生理、心理特征决定他们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由于青少年尚处于成长期,生理和心理不成熟,人生观、价值观模糊,遇到一些腐朽思想的侵蚀下,加上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禁不住诱惑,为满足自身的欲望,就可能不择手段,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影视书刊等文化传播媒介是青少年了解社会,学习知识,接受社会思想观念的重要途径。由于青少年的价值观和个性正处于形成之中,故传媒所传递的信息质量如何,会直接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和人格个性的发展方向。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一些反映西方腐朽生活方式的印刷品、录像带、淫秽画报、黄色书刊等,也通过各种渠道涌入我国。这些描绘淫秽色情、宣扬暴力以及腐朽生活方式的音像印刷制品,严重腐蚀着青少年心理和意志,埋下犯罪的种子。2004年7月,著名的“ 法官妈妈”尚秀云在对100名在押未成年犯的调查结果表明,来自网上及音像制品的色情和暴力污染是诱发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在被调查的100名在押未成年犯中,观看含有有害色情内容并受到影响的占56%,经常观看的占44%;经常观看含有暴力内容并受影响的占83%。报告还提供了一个数据:在北京的 171万中小学生中,有30万学生在网吧上过网,有10万学生经常光顾网吧。而这100名在押未成年犯中经常进入电脑网吧的占39%。报告认为,网上色情和暴力污染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直接诱因。网络游戏大多以“攻击、打斗、暴力、色情”为主要内容,火爆刺激的内容使青少年模糊了道德认知,淡化了游戏虚拟与现实生活的差异。加之青少年正处在成长期,喜欢模仿,好奇心强,易受暗示,遇到外界某种因素的强烈刺激,就很容易产生犯罪动机,从而走上犯罪道路。[page]

  赵承熙所在的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老师称,她在阅读和批改学生编写的剧本时,发现赵承熙的剧本中充满了暴力和仇恨,多次出现杀戮和威胁的字眼。有同学说:“他的文章、剧本都极为病态和怪异。”还有的说:“赵的剧本就像是来自噩梦……那些剧本充斥着扭曲的、令人毛骨悚然的暴力……当学生们在课堂上对他的剧本作出评论时,我们都非常小心的措辞,以防他崩溃。”可以说,暴力文化和网络游戏也给赵承熙凶案加上了不少“时代背景”。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弗州青少年暴力项目”研究主持者杜威·康奈尔在英国《泰晤士报》上刊文说,这是“21世纪的屠杀”。赵承熙对暴力电影和小说的偏好,对现代科技和大众媒体的利用,都显示出“21世纪”的特征。康奈尔认为,暴力电影不会必然导致犯罪者模仿,但容易激发一些精神不健康者的冲动。正如枪支泛滥成为美国暴力文化的组成部分一样,甚至有人认为,这场悲剧与美国对外政策中日益浓厚的“武力至上”思维有关,有人甚至从中看出伊拉克战争的影子。《华盛顿邮报》援引法国退休工程师皮埃尔·希凯在一所大学的演讲说:“不是说这种事情只在美国发生,但与我们相比,暴力在美国社会扎根更深。更戏剧化的一面是,他们甚至把这种暴力输送到世界其他地方。”与美国相比,我们国家发生的一些校园暴力案件,只是枪换成了刀,“刀光剑影”没有改变暴力文化的本质,这一点,我们的校园和社会都必须深思。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我在刑事辩护领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如果你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向我在线咨询。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已帮助 136995
在线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
关于未成年人人格,自尊的问题
你好,有可能,鉴于涉及法律问题相对专业,为了维护你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少受损失,稳妥起见建议聘请律师予以必要协助,如需进一步法律帮助可来电或当面咨询。
人格名誉损害,
不涉及名誉侵权,只要提出申请,派出所就可以更正。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被人诽谤导致个人名誉和人格受到损害
你好,可以起诉解决,要求赔偿
成年人虐待未成年人构成什么罪?
一、虐待未成年人要受到怎样的处罚1、虐待未成年人要受到的处罚分别有以下:(1)虐待未成年人,情节恶劣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2)如果虐待情节严重
未成年偷3000元左右的怎么判
未成年盗窃需视情况处理。如满16岁且情节严重,可能面临刑事处罚;未满16岁则一般不会被判刑。处理方式包括认罪认罚、赔偿损失、接受教育等,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殴打未成年怎么判
殴打未成年人违法,处理需分情况。轻伤可治安处罚,重伤则涉刑事犯罪,需判刑。同时,行为人还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包括医疗费、精神损失赔偿等。具体处理方式需根据案件情
未满16岁持刀伤人?
未成年人持刀伤人,法律上会根据其年龄和造成的伤害程度进行处理。若未成年人已满14周岁且致人重伤或死亡,将承担刑事责任。致人轻伤的,则不负刑事责任。对于未满12周
未成年人在微信上辱骂他人,构成犯罪吗?
辱骂他人,可以构成犯罪。行为人如果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情节严重的,可构成侮辱罪,一般可对行为人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法律依
成年人打了未成年一巴掌但没造成伤情怎么判
针对此问题,具体处理方式如下:首先,民事调解可由双方自愿协商,达成赔偿协议;其次,行政处罚可能包括拘留和罚款,具体由公安机关裁定;最后,若构成犯罪,则依法追究刑
红十字未成年付款会受刑事责任吗?
未成年付款问题,操作如下:首先确认付款金额大小及是否经法定代理人同意。若金额较小且符合其年龄、智力水平,通常有效;若金额较大且未经同意,应尽快与红十字会联系说明
1分钟提问 海量律师提供在线解答
  • 1
    提交咨询
    详细描述您所遇到的问题或纠纷并发送
  • 2
    接入律师
    耐心等待律师解答,平均5分钟及时响应
  • 3
    获取解答
    还有疑问?60分钟无限次追问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