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龄买断款是否属于夫妻个人财产

更新时间:2023-11-10 10:00
工龄买断款是否属于夫妻个人财产
徐兴俊
上海市华荣律师事务所
徐兴俊
律师解答
工龄买断款属于夫妻个人财产。买断工龄是指对尚未到退休年龄的职工,用工单位以对该职工今后的生活一次性给付一笔钱的办法,使该职工提前退休的一种行为。该买断工龄款的性质类似于用人单位给劳动者的经济补偿金,带有较强的人身依附性,所以应算作是夫妻的个人财产。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零六十三条
下列财产为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
(一)一方的婚前财产;
(二)一方因受到人身损害获得的赔偿或者补偿;
(三)遗嘱或者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一方的财产;
(四)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
(五)其他应当归一方的财产。
版权说明:找法网对图文享有独家版权,未经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转载。如有发现,点击【投诉】告知。
点赞
收藏
相关知识推荐
职工的买断工龄款能否作为夫妻共同财
买断工龄款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一般归夫妻共同所有。因此,在夫妻关系存续期间得到的买断工龄款,其中的再就业补偿金具有人身依附性,由
买断工龄的钱是不是夫妻共同财产
买断工龄的补偿是否属于夫妻共同财产法律上没有明确规定,对此有两种观点:一、属于夫妻个人财产。二、属于夫妻共同财产。一次性买断工龄款实际上类似于企业破产后给付的破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买断工龄款是夫妻共同财产吗
买断工龄款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一般归夫妻共同所有。因此,在夫妻关系存续期间得到的买断工龄款,其中的再就业补偿金具有人身依附性,由
是属于夫妻共同财产还是属于个人财产
彩礼在一般情况下属于夫妻共同财产,但彩礼在赠与人指定给一方赠与的情况下,才属于个人财产。 根据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二条夫妻在婚姻关
工龄买断款属于夫妻个人财产吗
职工的买断工龄款不属于夫妻共同财产。买断工龄款属于夫妻个人财产。买断工龄是指对尚未到退休年龄的职工,用工单位以对该职工今后的生活一次性给付一笔钱的办法,使该职工
夫妻个人财产的范围,请问哪些财产是属于夫妻的个人财产?夫妻个人财产的范围法律上有规定吗?
根据我国《民法典》的规定,以下财产属于夫妻个人财产: 1、一方的婚前财产,结婚前的财产都是属于夫妻个人财产的; 2、一方因身体受到伤害获得的医疗费、
挂靠的公司属于夫妻个人财产吗?
您好,一般不属于,但要看具体协议
离婚时未作财产分割,现能否予以分割?
可以分割。协商分割需双方达成一致,签订协议;诉讼分割则需收集证据,向法院起诉,由法院根据双方情况判决财产分割。
我想问,我大娘想和老公离婚,因为感情不合,离不了,她要起诉离婚想分一半的财产起诉离婚分财产需要婚后财
可以起诉离婚分财产。操作包括:1. 收集婚后财产证明,如房产证、银行流水等;2. 起诉前尝试协商,达成一致可签订协议;3. 协商不成,向法院提起诉讼,提交相关证
离婚财产分割原没达成协议怎么办
可起诉处理。操作包括:1.收集财产证据;2.撰写起诉状;3.向法院提交起诉状及证据;4.参与庭审,陈述诉求;5.等待法院判决,执行判决。 或者也可以在律师的协助
没领证的如何签订财产协议
可以签订,应明确约定。包括财产范围、归属、管理方式等,双方签字确认。必要时可公证或请律师见证,以增强协议效力。
彩礼四万七千多,有转账记录,三万多,一万多现金,有银行流水。女方在威海租的房子你看看怎么办?
彩礼钱包括购买首饰、金器、婚房、车子、家具、家电、衣服等的费用。男女双方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者部分各自所有、部分
婚前出轨,离婚一年对方还能起诉分财产吗
婚前出轨离婚一年后仍可以起诉分财产。处理方式包括双方协商和法院诉讼。如协商不成或情况紧急,可选择向法院起诉,由法院根据具体情况判决。
你好,我是家庭主妇,男方出轨,离婚财产只有房子跟两个孩子,应该怎么分配
您好,出轨离婚时,财产分割可协商或诉讼。选择协商可快速解决,保护隐私;如协商不成或对方不配合,可通过诉讼由法院公正判决,维护自身权益。
你好,婚内财产协议怎么算有效
婚内财产协议有效的常见处理方式是确保双方真实意愿、内容合法并书面签订。选择处理方式时应考虑双方财务状况、信任程度及未来规划,以确保协议的有效性和双方权益。
主讲律师
徐兴俊
徐兴俊
上海-上海
擅长:刑事案件、合同纠纷
588
已帮助
咨询我
1分钟提问 海量律师提供在线解答
  • 1
    提交咨询
    详细描述您所遇到的问题或纠纷并发送
  • 2
    接入律师
    耐心等待律师解答,平均5分钟及时响应
  • 3
    获取解答
    还有疑问?60分钟无限次追问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