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产证加名属于《赠与合同》吗?

更新时间:2015-11-05 14:20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赠与合同是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受赠人表示接受赠与的合同。

  结婚后,妻子提出在房产上加名,董先生同意了,没想到几个月后,妻子就提出离婚。董先生诉至法院,请求撤销赠与妻子的一半房产。昌平法院驳回了董先生的诉求。

  据了解,董先生和范女士2003年8月登记结婚。在婚前,董先生的父母出资,为董先生在昌平区东小口镇买了一套住房,产权登记在董先生名下。

  董先生诉称,结婚后,妻子向自己提出在房产证上加名,自己就在房产证上加了妻子的名字,这样原本属于自己的房屋,便成为了自己和妻子范女士共有的财产。然而,在办理产权登记后不久,妻子就提出离婚,被自己拒绝后,妻子还向法院起诉离婚,并开始和自己分居。

  董先生认为,范女士离婚的想法由来已久,为达到分割房屋的目的,才假意对自己好,骗取了自己的信任,诱使自己在房产证上加了她的名字,取得了该房一半的产权,因此他诉请法院撤销自己对范女士的房屋产权一半的赠与。

  庭审中,范女士则认为董先生对自己的赠与是合法而自愿的,董先生是因和自己的夫妻感情恶化后,为了其利益的最大化才提起诉讼的,此举的目的是污蔑自己,因此望法庭驳回其诉讼请求。

  昌平法院审理认为,赠与合同是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受赠人表示接受赠与的合同。原告董先生将登记在自己名下的房屋变更为原告及被告各占50%份额,被告表示接受赠与,并办理了产权过户手续,双方达成的《赠与合同》已履行完毕。该《赠与合同》是双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也没有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因此是合法有效的。

  目前,原告主张被告欺诈,但因提供的证据不足以证明其主张,因此法院不予采信。原告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对办理房屋所有权过户手续及后果等事宜理应知晓,故其所述存在重大误解一节不符合常理,法院不予采信。

  关于《赠与合同》显失公平一节,因原、被告是夫妻关系,诉争房屋虽是以原告名义婚前购买,但有部分银行按揭是在原告与被告夫妻关系存续期间偿还的,因此诉争房屋变更登记为原告与被告各占50%份额的结果,并不显失公平。昌平法院最终驳回了董先生的诉讼请求。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我在合同纠纷领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如果你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向我在线咨询。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已帮助 178010
在线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
房产证加名或转赠
属于赠与,需要先进行公证,才可以加名或过户。
房产证加名?
还需要书面约定财产的归属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动迁协议的房子可以做赠与吗
赠与协议需要以下手续: 1、双方签订赠与协议; 2、将赠与合同提交到公证机关进行公证; 3、缴纳相关税费; 4、到房管部门办理赠与房产的转移登记; 5、办理新的
赠与合同双方约定不可撤销合同无效吗
赠与合同约定不可撤销是无效的。因为赠与合同具有任意撤销权,只要未经公证的赠与、非履行道德义务的赠与,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都是可以撤销的。法律依据:《中
虚构的房子赠与合同有法律效力吗?
房屋赠与合同自依法成立时生效。 根据《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实;
但未签订赠与合同对此进行说明(也就是说会被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如果现在补签赠与合同?
夫妻共同财产一方赠与一般无效的。但夫妻之间具有单方处分权约定,或丈夫在事后追认妻子处分行为等情形下,应当认定为妻子的代签行为合法有效,即该合同在夫妻双方与受赠人
南京房地产买卖和直系亲属赠与分别缴纳多少税?
直系亲属赠与免契税的,再次出售时看受赠房情况,非满五唯一的话要缴纳受赠份额的20%个税
南京的房地产买卖和直系亲属赠与分别缴纳多少税?
直系亲属赠与免契税的,再次出售时看受赠房情况,非满五唯一的话要缴纳受赠份额的20%个税
同村人的房子赠予给我们怎么写协议
电话咨询是免费的,也说的清楚
你好!请问无要约赠与合同是否成立?
具备下列条件的赠与合同就是有效的,否则无效:1.订立合同的当事人必须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2.订立合同的当事人意思表示真实。意思表示真实是指表意人即意思表示的
1分钟提问 海量律师提供在线解答
  • 1
    提交咨询
    详细描述您所遇到的问题或纠纷并发送
  • 2
    接入律师
    耐心等待律师解答,平均5分钟及时响应
  • 3
    获取解答
    还有疑问?60分钟无限次追问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