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标共享之商标共享协议

更新时间:2017-03-06 10:48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在日常的经济生活中,对于商标共存的协议并不少见,但是对于这个商标共存协议就意味着要共享商标,但是在相关规定下,商标是可以共享吗?而其中的共享协议又是如何的?

  在经济的发展中,对于商标共享很常见,它们大多数是因为商家节约成本基于自身的需求或利益考虑的。但是因为商标的使用,我国有相关的法律规定,如此,商标是可以共享的吗?共享的协议与其的关系又是如何?

  一、商标共享之共享协议

  1、何确认商标共存协议的地位

  商标共存协议是经济发展的产物,许多商家基于经营的需求和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会同意另外一个商家注册与自己商标近似的商标,这也就是所谓的商标共存协议。但是我国商标法对此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不过现今的法律框架下可以确定的是商标共存协议不能突破根据2001年10月27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的决定》第二次修正的商标法(下称第二次修正的商标法)第二十八条的规定,只能作为两个商标是否构成近似商标的一项考量因素。

  2、案例: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审结的“STEPHENSBROTH ERS”案中,第三人作为引证商标的所有人出具了同意书,明确表示同意被异议商标的注册。

  (1)首先,法院认定被异议商标与引证商标存在一定的近似性,但因两商标的第二个单词完全不同和排列方式的差异,导致从整体上看具有一定的可区分性。

  (2)为第三人出具的同意书表明了第三人对其商标权的处分,在无证据表明该同意书会对消费者利益造成损害的情况下,应当充分尊重第三人对引证商标的处分和对被异议商标注册的态度。

  (3)合上述因素,法院认定被异议商标与引证商标共存于相同或类似服务上,第二次修正的不易引起相关公众的混淆,不构成第二次修正的商标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的近似商标,撤销了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评审委员会的相关裁定。

  实务中,商标共存协议并不少见。共存协议的存在对于判断被异议商标与引证商标是否构成近似具有一定影响,但是这也并非是绝对的,如果商标共存协议明显违背商标法的相关规定,允许商标的共存会造成消费者的混淆误认,法院仍旧不会采信共存协议。

  二、在判断被异议商标与引证商标是否构成第二次修正的商标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的近似商标:

  1、要考虑两商标的标志本身是否构成近似,但是实际上,也应当充分考虑引证商标所有人对两商标能否共存的态度。原因何在呢?

  (1)首先,商标注册审查中,根据第二次修正的商标法第二十八条对于混淆可能性的判断,是商标授权行政机关或者人民法院从相关公众的角度作出的一种推定,由于我国商标法的主旨是保护商标注册人的合法权益,所以相对于商标授权行政机关或者人民法院而言,引证商标所有人对是否可能产生混淆的判断更加符合市场实际。

  (2)其次,商标权是一种民事财产权利,本质上是一项私权。根据意思自治的原则,除非涉及重大公共利益,商标权人可依自己的意志对其商标权进行处分,商标授权行政机关或者人民法院对此应予尊重,不应不合理地干预。

  综上,我们也可以看出,共存协议的存在对于判断被异议商标与引证商标是否构成近似具有一定影响,即在两商标具有差异性的情况下,基于对纠纷最终实体解决的目的,法院对共存协议予以考虑。但是这也并非是绝对的,如果商标共存协议明显违背第二次修正的商标法第二十八条的实质,允许商标的共存会造成消费者的混淆误认,法院仍旧不会采信共存协议。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我在知识产权领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如果你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向我在线咨询。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已帮助 177491
在线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低收入家庭存款不能超过多少
各个省份规定不同,具体咨询当地有关部门。比如说广东省规定:想要申请低保,家庭的人均存款不能超过本地区的6个月低保标准。如果每个月领取500元的低保金,6个月就是
是自动扣除当月工资还是上个月工资?
你好,根据实际工作时间发放
孩子的户口对爷爷奶奶会有影响吗?
影响。按照有关规定,房主必须和孩子是直系亲属,也就是父母才能让孩子上学,如果是爷爷奶奶的房子,孩子是不可以直接去对应学校上学的。这种情况下,有几种方法能解决这个
1分钟提问 海量律师提供在线解答
  • 1
    提交咨询
    详细描述您所遇到的问题或纠纷并发送
  • 2
    接入律师
    耐心等待律师解答,平均5分钟及时响应
  • 3
    获取解答
    还有疑问?60分钟无限次追问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