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计算劳动仲裁时效的情形有哪些

更新时间:2013-06-13 15:45:02 找法网官方整理 人浏览

  劳动争议发生后,劳动者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1年,超期申请仲裁其权益将得不到法律保护。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的《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规定,3种情形下时效期间计算可不受1年时间限制。

  根据《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规定,3种情形如下,仲裁时效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一方当事人通过协商、申请调解等方式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的;

  一方当事人通过向有关部门投诉,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向人民法院起诉或者申请支付令等方式请求权利救济的;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的。

  一些当事人由于种种原因而耽误了申诉时效,仲裁委员会应当区别情况,分别处理:

  1、对无正当理由超过申诉时效的劳动争议,当事人就丧失了申诉的权利,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

  2、申诉时效届满还要查明有无申诉中止的情况。如果扣除中止时间后不超过申诉时效的,仲裁委员会应依法受理。

  3、《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第23条规定:当事人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正当理由超过规定的申请仲裁时效的,仲裁委员会应当受理。“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情况。

  例如,因地震、水灾、火灾等现象产生的或者因战争或其他类似的军事行动等社会现象而产生的情况。“其他正当理由”则范围很宽,例如当事人不知道有仲裁委员会而向其他部门申诉延误时效或者生病,或者童工的法定代理人未确定等等,至于“理由”是否正当,则应由仲裁委员会认定。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点赞
收藏
还有疑问?立即咨询律师!
33344 位律师在线
1 分钟提问
5 分钟内解答
立即咨询
26秒前 用户188****9876 提交了咨询
相关知识推荐
劳动仲裁时效,劳动仲裁时效中断和中止
你好,申请劳动仲裁的一般时效是一年,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向有关部门寻求救济或对方同意履行义务的,时效中断;因不可抗力或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无法在时效内申请仲裁的,时效中止。
劳动仲裁时效中断的情形有哪些
劳动纠纷诉讼时效中止的情形,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 “其他障碍”,诉讼时效中止: (一)权利被侵害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没有法定代理人,或者法定代理人死亡、丧失代理权、丧失行为能力; (二)继承开始后未确定继承人;等等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劳动仲裁时效中段的情形
劳动争议仲裁时效,是指当事人因劳动争议纠纷要求保护其合法权利,必须在法定的期限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申请,否则,法律规定消灭其申请仲裁权利的一种时效制度
劳动仲裁 如果过了时效
动争议仲裁时效,是指当事人因劳动争议纠纷要求保护其合法权利,必须在法定的期限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申请,否则,法律规定消灭其申请仲裁权利的一种时效制度
劳动仲裁的时效是多久?请问劳动者申请劳动仲裁有时效规定吗?劳动仲裁的时效规定是多久?
您好,您咨询的内容可能涉及劳动仲裁时效事项。劳动仲裁时效为1年。
想辞职,家人不同意怎么办?
通过劳动监察大队处理
要提前离职中介说不完成合同期要扣24小时工作时间,合法吗?
若劳动者劳动合同中的违约情况,有可能会被扣工资,扣工资是否合法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而定。
没有劳动合同,可以通知他吗?
上班多久了有社保其他证据吗
劳动合同类型怎么写,怎么规定
劳动合同的形式,是劳动合同内容赖以确定和存在的方式,即劳动合同当事人双方意思表示一致的具体表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10条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因此,签订劳动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书面劳动合同具有严肃性,它是明确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权利与义务的重要依据,它把劳动合同内容条文化,便于双方当事人履行和有关部门对劳动合同履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一旦发生劳动争议也有据可查,能更有效地保护劳动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法律依据:《劳动合同法》第十条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签订劳务合同,甲方需要缴纳什么税
签订劳务合同需要缴个人所得税、印花税、以及增值税等税费。其中个人所得税的适用税率是百分之三至百分之四十五的超额累进税率,而印花税的适用税率是万分之五等。法律依据
职校生被国企强制加班怎么办
法律分析:厂子强制性加班的,劳动者可以先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也可以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