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的离职日期是怎么界定的

更新时间:2019-08-05 17:06:45 找法网官方整理 人浏览

  有入职就有离职,如果想要辞职,遇到一些问题又该怎么办呢?劳动法的离职日期怎么界定的呢?作为与劳动者,很多关于劳动者权益的重要时间点很多人可能还不是很清楚。今天,找法网小编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为您答疑解惑,希望能帮助到您!

  日期的计算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31条规定:“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这就明确赋予了职工辞职的权利,而且这种权利是绝对的,劳动者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无须任何实质条件,只需要履行提前通知的义务即可。

  《劳动法》一方面赋予了职工绝对的辞职权,另一方面又赋予了用人单位一定的请求赔偿损失的权利。《劳动法》第102条规定:“劳动者违反本法规定的条件解除劳动合同或者违反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保密事项,对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原劳动部在《违反有关劳动合同规定的赔偿办法》的第4条明确规定了赔偿的范围:“劳动者违反规定或劳动合同的约定解除劳动合同,对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劳动者应赔偿用人单位下列损失:

  1、用人单位招收录用其所支付的费用;

  2、用人单位为其支付的培训费用,双方另有约定的按约定办理;

  3、对生产、经营和工作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

  4、劳动合同约定的其他赔偿费用。”

  职工主动提出与企业解除劳动合同后,部分职工在以书面通知用人单位30日后主动离职,不理会用人单位的赔偿要求,用人单位则可能不给职工办理人事关系和档案的调转手续。职工离职后人事关系和档案长期滞留在原用人单位,会造成职工在新的工作单位不能办理正常的录用手续,拿不到包括档案在内的个人材料,也不能缴纳劳动保险。

  辞职应注意哪些问题

  根据以往的劳动仲裁案例,员工这时需要注意两方面的事情:

  1、一方面,一定要以“书面”形式通知企业。

  用邮件的方式辞职是不行的,邮件通常没有证据的作用,且邮件保留在企业的服务器里,离职员工不容易提取证明。

  员工这时需要书面形式的辞职信,在纸质的辞职信上,需要有员工亲笔签名,辞职信一般交给直接上级或企业的人力资源部。

  辞职信给了企业,员工怎么能证明自己已经按劳动法的要求,用“书面”形式通知企业了呢?员工这时能做的,只能是在递交书面辞职信的时候,跟企业要一个收到辞职信的回执。

  如果这个不太容易办到,那只能用人证,人证在劳动仲裁的时候可能有用,在法庭通常效用不高,因为人证一般是企业的同事,法庭可以认为是利益相关者。

  2、另一方面,要办理工作交接。

  按劳动法,员工虽然到30天的时候可以不再上班,但一定要办理工作交接。当然工作交接是企业安排的,如果企业不安排,也最好写一份工作交接清单,用书面的形式,对工作及自己工作时间的安排进行说明,递交给直接上级或人力资源部,一式两份,自己保留一份企业盖章或相关人员签字的。

  不办理工作交接,企业可以暂扣工资,直到交接后再发放,一直不交接就一直不发。企业还可能会在员工转档案,转社保,开离职证明时,为难员工。虽然扣留档案与社保不符合劳动法规,但经常有企业这么做,打官司会导致离职成本的增加。

  辞职时,作为员工把该做的事情做好,与企业保持协商与沟通的态度,大部分企业都会予以合法的对待。对于少数不守法的企业,员工只有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了。

  以上就是找法网小编为您整理的全部内容。通过阅读以后,大家应该对所遇到的问题更加清楚了。如果还有什么疑问欢迎给我们留言,也可以登录我们的找法网网站进行详细咨询,我们会有专业的律师团队为您解答。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点赞
收藏
还有疑问?立即咨询律师!
33344 位律师在线
1 分钟提问
5 分钟内解答
立即咨询
26秒前 用户188****9876 提交了咨询
相关知识推荐
法律规定离职提成怎么算
这是按照劳动合同约定的劳动者本人工资标准确定的,所以看你们合同。
请问,离职协议没有规定离职期限,只有离职起始日期。这样可以吗?
您好,看公司批准离职的制度是否规定相应期限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以前的劳动法规定旷工三天以上算是自动离职,那现在新的劳动法里规定旷工几天算是离职呢
一般情况下,员工旷工不管多少天都不能算自动离职,但是用人单位可以与旷工员工解除劳动关系,具体员工旷工多少天可以解除劳动关系,每个公司的内部规定不同,但一般来讲是三天。同时,在员工旷工期间,公司还可以扣除相应的工资。
劳动法如何规定辞职员工的工资结算时间
你好,可以得到工资,按实际工作时间支付给你工资。
离职日期时间具体怎么算
合同一般在成立时生效,开始计算合同生效日期。合同终止,自约定的期限届满之日,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依法须登记才生效的合同,其期限自完成登记之时计算。附条件生效的合同,合同自签订时成立,所附条件成就时合同生效,开始计算合同期限。附期限的合同,生效期限到来时合同生效,失效期限到来时,合同自动终止。
员工离职日期怎么定,员工离职赔偿日期怎么确定的
您好,员工离职赔偿只有公司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如果您不请求继续履行合同,违法解除合同的时间离职时间。赔偿日期在仲裁裁决中会写明。
离职日期怎么写
你好,按照离职的一般书写格式,拟定的离职日期一般是指预计的离职日期,给用人单位一个准备,确定离职日期是指最终确定的日期
辞职日期与离职日期?
终止劳动合同日期和离职日期为同一天,员工原则上应提前三十天、试用期提前三天将书面《辞职报告》交到人事行政部,并领取离职手续表。人事行政部对离职员工进行离职面谈, 了解其离职原因并做记录。员工原则上应提前三十天、试用期提前三天将书面《辞职报告》交到人事行政部,并领取离职手续表
上司强迫我做两个人的工作,是不是违法?
您好!这个是需要看双方是如何约定的!
2023能否分公司签劳动合同,法律怎样规定
分公司,分公司是总公司下属的直接从事业务经营活动的分支机构或附属机构,并且可以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三条 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依法订立的劳动合同具有约束力,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应当履行劳动合同约定的义务。 第十条 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第三十六条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公司是否发现员工的金薪是逃税?
法律分析:公司发现金不属于逃税。逃税主要表现有伪造、涂改、销毁账册、票据或记账凭证,虚报、多报费用和成本,少报或不报应纳税所得额或收入额,隐匿财产或采用不正当手段骗回已纳税款等。发生逃税行为有其主客观原因,纳税人怀有减轻本身税收负担的强烈欲望;税务管理不严和税率过高也会助长逃税行为。构成要件的内容包括两类行为主体、三种手段行为、一种目的行为和两个情节要求。两类行为主体为纳税人与扣缴义务人(身份犯)。纳税人是指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或者个人;扣缴义务人是指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负有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义务的单位或者个人。教唆、帮助纳税人或者扣缴义务人实施逃税行为的,以逃税罪的共犯论处。法律依据: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刑法》第二百零一条纳税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逃避缴纳税款数额较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十以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数额巨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三十以上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扣缴义务人采取前款所列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已扣、已收税款,数额较大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对多次实施前两款行为,未经处理的,按照累计数额计算。有第一款行为,经税务机关依法下达追缴通知后,补缴应纳税款,缴纳滞纳金,已受行政处罚的,不予追究刑事责任;但是,五年内因逃避缴纳税款受过刑事处罚或者被税务机关给予二次以上行政处罚的除外。衍生问题:衍生问题:逃税罪的认定标准是什么?1、客体要件。逃税罪的客体是指逃税行为侵犯了我国的税收征收管理秩序。2、客观要件。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纳税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逃避缴纳税款数额较大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十以上;扣缴义务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已扣、已收税款,数额较大的行为。
购买社保没有签订劳动合同,有没有赔偿?
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合同纠纷,劳动者可以到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维护合法权益。
我在北京通州工作,连续签订了两次劳动合同,9号就到期了听别人说北京这边是2n+1有这个说法吗?
连续两次签订劳动合同后应该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劳动者在签订合同时也应当注意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认清合同类型,就有关劳动条件、劳动报酬、合同期限等事项予以明确
和老板签了合同,一直拖着不让进场干活,还收了保险费
建议你先和单位协商解决。如果协商不一致,提供证明劳动关系的材料并向劳动监察部门、劳动仲裁部门提请劳动仲裁或故建议你直接向所在人民法院起诉主张你的权益。法律依据:
有免费的团队吗
你好,你有什么事需要解答,可以给我打电话
我签了兼职合同交了180服务费做满7次退还但是目前为止大部分工作都做不了只做了2次在未到合同期限可以
兼职服务费是否可以退款看合同约定,建议协商解决,如果协商不成可以向法院起诉。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零二条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但是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