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短信侵犯消费者自主选择权吗

更新时间:2013-05-16 10:01:31 找法网官方整理 人浏览

  基于发信端发送短信和接收端接收短信在理论上属于一种通信行为,因此,专业短信群发公司、SP公司以及电信运营商在未经他人同意或违背他人意愿擅自强迫他人接收短信的行为在客观上或后果上均构成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上的强迫他人接受服务,侵犯消费者自由选择权的行为。由于所有的垃圾广告都必须经过电信运营商的网络才能发送到终端用户的手机,因此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电信运营商对于自己未尽合理监管义务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违法行为。

  此外,运营商为其自身业务宣传而向消费者发送的短信息具有不定时性和高频发性,这种行为更加大了对消费者工作和生活的干扰。对于垃圾短信的发送者来说,向消费者发送信息无非是为其五花八门的服务项目做宣传,然而消费者往往是不希望接收不需要的服务项目和不希望与之进行通信的,消费者本身有接受某项服务或拒绝某项服务的选择权和自由,有和特定主体通信或拒绝与之通信的选择权和自由,此种权利不容侵犯。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点赞
收藏
还有疑问?立即咨询律师!
33344 位律师在线
1 分钟提问
5 分钟内解答
立即咨询
26秒前 用户188****9876 提交了咨询
相关知识推荐
侵犯消费者自主选择权如何处罚
根据法律规定,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处罚有:侵害消费者的人格尊严、侵犯消费者人身自由或者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依法得到保护的权利的,应当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赔偿损失;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法律规定的其他赔偿方式。
侵犯消费者自主选择权 怎样处罚
法律分析:自主选择权是指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消费需求,自主选择自己满意的商品或服务,决定是否购买或接受的权利。它是消费者的一项权利。
开发商侵犯消费者知情权
您好,可以向12315投诉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独家委托侵犯消费者自主选择权
自主选择权是指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消费需求,自主选择自己满意的商品或服务,决定是否购买或接受的权利。它是消费者的一项权利。 消费者选择权的内容包括: 1、自主选择提供商品和服务的经营者。 2、自主选择商品品种和服务方式。 3、自主决定购买或者不购买任何一种商品,接受或者不接受任何一项服务。 4、在自主选择商品或服务时,有权进行比较、鉴别和挑选。 总之,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选择商品和服务的行为必须是自愿的,不必以经营者的意愿为自己的意志,主动权应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有权要求经营者介绍有关商品或服务的知识,以便作出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的决定。 此外,自主选择权通常只能限定在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范围内,不能扩大到使用商品上。 :法律依据:
商家虚假宣传侵犯消费者权利
要看是否有证据证明虚假宣传的事实,有证据证明的可以起诉维权。
etc侵犯消费者知情权
消费者合法权益被侵犯的,可以通过以下方式维权: (一)与经营者协商和解; (二)请求消费者协会或者依法成立的其他调解组织调解; (三)向有关行政部门投诉; (四)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 (五)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网购侵犯消费者知情权
您好,建议您委托律师起诉,要求商家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维护您的合法权益,建议电询详述案情
侵害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怎么罚?
当发生了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时,如公平交易权被侵犯。消费者有权向有关部门检举和控告,按照法律规定,消费者除因人身或财产的损害而要求获得赔偿损失这一最基本、最常见的方式之外,还可以要求其他多种民事责任承担方式
我想起诉只退款不退货的买家
你好,视具体情况而定,你可以向消协主张维权
快递丢失,应按闲鱼交易价格或实际商品价值进行赔偿
快递公司在承担损害赔偿责任时,在各地审判实践中也一直有两种差异很大的判决,按《民法通则》是采用填平式的赔偿原则,即损失多少赔偿多少;而按《邮政法》采取的是有限赔偿的原则。建议尽量收集有利于自己的证据,争取获得最大限度的赔偿
骗子骗我买了三张沃尔玛电子卡怎么才能让他退款
针对被骗购买电子卡,常见处理方式有协商退款和报案处理。选择哪种方式取决于具体情况,如对方态度、证据充分性等。若对方愿意配合,协商退款更快捷;若对方拒绝或失联,报
发起退款,小二介入没有结果
向消费者协会或市场监管部门投诉时,应明确说明退款问题的经过,并提供相关证据如交易记录、聊天记录等。同时,保持冷静和客观,避免情绪化表述。这样有助于机构快速了解问
买到假货,商家不予退款
判断商家是否构成欺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首先,看商家是否存在故意告知消费者虚假情况或故意隐瞒真实情况的行为;其次,商家的行为是否导致消费者作出错误意思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