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手册应注意什么?

更新时间:2013-09-30 16:25:02 找法网官方整理 人浏览

  什么是员工手册?

  员工手册,指用人单位出于规范员工行为、指导员工工作、确定员工待遇等,而制定的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

  员工手册应注意什么?

  制定颁布主体,应为用人单位而非用人单位某个部门(经用人单位授权的除外)。

  内容必须合法,员工手册中违反法律法规的内容无效。

  制定程序合法,员工手册中涉及劳动者利益的,应经职工代表大会或全体职工讨论确定。

  发布途径,员工手册必须向劳动者进行公示或告知。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点赞
收藏
还有疑问?立即咨询律师!
33344 位律师在线
1 分钟提问
5 分钟内解答
立即咨询
26秒前 用户188****9876 提交了咨询
相关知识推荐
公司解雇员工应该注意什么?
企业解除劳动合同,必须有合法的理由,或者依据法律规定,或者按照公司公示的劳动纪律、规章制度、员工手册等等进行,程序必须合法,如果解除程序不合法,则属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需要支付双倍赔偿金
员工手册应注意的法律问题
员工手册主要是企业内部的人事制度管理规范,同时又涵盖企业的各个方面,承载传播企业形象,企业文化功能。 企业制定的规章制度,应当到劳动部门备案,经审核符合《劳动法》,可以在企业执行,未经审核的,就算签字也不发生效力。 公司规章制度包括:根据企业涉及到的法律法规,制订出了管理标准;根据企业的机构设置,制订出各职能部门、个人的工作标准;根据企业的管理要求,制订出考勤值班制度、出入门管理制度等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对员工的处罚要注意什么
公司无权对员工进行处罚,无论员工有什么行为。处罚属于行政处罚权,只有经国务院或者经国务院授权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行政机关,才有行使行政处罚权的权利。而公司并不属于行政机关。 《行政处罚法》第十五条行政处罚由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实施。第十六条国务院或者经国务院授权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决定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权,但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权只能由公安机关行使。
个人和公司签合同需要注意什么?
个人和公司签合同需要注意: 1、首先,签约是双方的,必须要明确对方的身份,如果是个人,要核实其身份证,确认他的真实身份,如果是企业,核实公司名称及法人身份; 2、其二,必须要有书面的合同,双方签字盖章确认; 3、其三,合同的内容要明确,关于签约双方需履行的义务以及双方必须要承担的责任; 4、其四,如有违约,责任在谁,该怎样履行违约责任; 5、其五,合同的期限,这个特别要注意,不管是哪种合同,期限很重要,比如劳动合同、租房合同等。 法律依据: 法律依据:
需要什么手续,注意什么事项?
你好,首先在签署合同时,要注意一些条款,第二个就是付款方式,什么时候办理过户手续的,具体情况你们是怎么协商的呢?欢迎来电咨询。
员工签合同需要注意什么
企业和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应该在自建立劳动关系起签订劳动合同,已经建立劳动关系的应该在一个月之内进行劳动合同的签订。参照《劳动合同法》 第十条 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需要注意什么吗?
根据合同约定处理
应届生收到一份微信发的入职通知书,签了三方协议,但是没签劳动合同,不去算违约吗算违约吗?
签了三方协议不去算违约。操作建议:1.及时与单位沟通,说明情况,协商解除协议;2.如协议中有约定违约金,按约定支付;3.保留相关沟通记录,作为证据;4.如发生纠纷,可寻求法律援助。
您好我想咨询一下2024年北京婚假多少天
一、北京婚假法定多少天1、北京婚假法定3天。具体规定如下:(1)按法定结婚年龄,女20周岁,男22周岁结婚的,可享受3天婚假;(2)结婚时男女双方不在一地工作的
你好我是会籍顾问老板给我的收据本掉了怎么办
收据本丢失后,常见处理方式包括:1.立即通知老板,说明情况并协商解决方案;2.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保留报案记录;3.重新申请收据本,并确保今后的收据妥善保管。选
上海市哺乳假政策是怎样的
根据《上海市女职工劳动保护办法》及《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的规定,女职工产假期满,若有困难且工作许可,由本人提出申请,经单位批准,可请哺乳
口头说试用期结束一次性发放绩效,试用期离职后不发绩效违法哦
离职不发绩效工资,可协商、投诉或申请劳动仲裁。选择时应考虑效率、成本和证据情况,协商快速但可能无果,投诉需一定时间,仲裁则更具法律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