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受贿罪如何认定

更新时间:2021-07-02 15:42 找法网官方整理 人浏览
导读:
单位受贿罪,是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索取、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情节严重,或者在经济往来中,在账外暗中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的行为。单位受贿罪如何认定?接下来找法网小编就为大家准备了这方面的知识,欢迎浏览。
单位受贿罪,是指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索取、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情节严重的行为。单位受贿罪构成要件有哪些1、犯罪客体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有单位正常管理活动和声誉。本罪的对象是财物、回扣、手续费。2、犯罪客观方面本罪在客观表现上,包含以下两个内容:(1)索取、收受他人的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情节严重的行为;
浏览全文
单位受贿罪如何认定,找法网小编为您介绍,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一)单位受贿罪的主体仅限于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其他非国有性质的单位不能构成本罪。(二)国有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在账外暗中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的,才能视为非法行为,否则,上述单位接受折扣,在账中明列,并不能以单位受贿罪论处。(三)单位受贿只有情节...
浏览全文
1.单位受贿罪主犯主体资格的认定。主犯必须是国有单位。在本案中,甲单位系国有事业单位,符合单位受贿罪的主体要件。2.共同犯罪故意的认定。按照法学理论"经过单位集体研究决定的或者由单位负责人员决定的犯罪行为是单位整体的意志",在本案中,A既是甲单位负责人又是丁行业协会的日常工作负责人,这种共同故意是通过A这个自然人的意思表示来实现的。如果两单位的直接负责的主...
浏览全文
单位受贿罪认定单位受贿罪作为犯罪,始见于1985年7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关于当前办理经济犯罪案件中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答(试行)》,该司法解释规定:“对单位为谋取非法利益收受贿赂数额巨大、情节严重的,除没收全部财物外,对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应追究受贿罪的刑事责任。”1988年1月2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颁...
浏览全文
大家好,我是找法网特邀嘉宾律师:林晓莹。单位受贿罪规定在我国刑法第三百八十七条中,在认定这一罪名时,主要考虑以下问题:1、只有国有单位,例如国有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才是这一犯罪的主体,普通的合伙企业、私营企业不是这一罪名的主体;2、在单位受贿罪中,要求该单位实际为他人谋取了利益,且必须达到情节严重的要求;3、国有单位在经济往来中正常收取...
浏览全文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点赞
收藏
还有疑问?立即咨询律师!
33344 位律师在线
1 分钟提问
5 分钟内解答
立即咨询
26秒前 用户188****9876 提交了咨询
相关知识推荐
如何判断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700万元
受贿罪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受贿罪侵犯了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及公私财物所有权。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是怎么认定的
您好,具体需结合案件事实情况,可以及时委托提供法律帮助,会见当事人,全面了解整个案件的具体经过及综合分析案情
受贿罪如何认定?什么叫受贿罪?受贿罪在法律上一般是如何认定的?
受贿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 受贿罪的认定具体如下: 一,客观要件: 本罪侵
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怎么定性?
如不是国家工作人员,从事的也不是政府委托的公务,不构成受贿罪。
被害人被抢多少钱可以立案
被抢劫后应立即报警。具体操作如下:1. 拨打110报警电话,说明被抢劫情况;2. 提供犯罪嫌疑人的特征、逃跑方向等信息;3. 保留现场证据,等待警方处理。如造成
公民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
公民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
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
家属怎么知道法院判刑
家属怎么知道法院判刑
刑罚判刑基本原则
刑事二审通知开庭是好事吗
刑事二审开庭,常见的处理方式包括积极辩护和准备新证据。选择积极辩护可充分阐述辩护理由,准备新证据则能更全面地支持辩护观点,提高胜诉可能。
我亲戚被公安机关打电话叫去了,已两天了,没有消息
如果您的亲戚被公安机关拘留,首先保持冷静,尽快联系专业律师或法律顾问。律师可以帮助您了解案件情况,并为您提供法律建议。同时,您也可以向公安机关询问拘留原因、期限
放鸭子钱犯不犯法
放鸭子钱属违法行为,常见处理方式包括接受治安处罚、接受教育改正等。选择处理方式时应积极配合执法机关,认识错误并改正,以避免更严重的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