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诉讼费用多少钱

更新时间:2021-03-05 08:58 找法网官方整理 人浏览
导读:
离婚诉讼费是人民法院向请求离婚诉讼当事人征收的费用,按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诉讼费一般由原告预交,败诉方承担。那么下面找法网小编为你整理了离婚诉讼费一般多少钱的相关知识,欢迎阅读,希望能帮到你。
夫妻一方认为感情破裂就可以起诉离婚。根据《诉讼费用交纳办法》第十三条规定,离婚案件受理费按照下列标准交纳:1、离婚案件每件交纳50元至300元。涉及财产分割,财产总额不超过20万元的,不另行交纳;超过20万元的部分,按照0.5%交纳。2、分割财产按价值比例收取。离婚诉讼费是人民法院向请求离婚诉讼当事人征收的费用,按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诉讼费一般由原告预交...
浏览全文
如果夫妻双方当事人决定结束婚姻关系的,是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是有司法成本的,当事人是需要向人民法院缴纳一定的诉讼费的。那么,离婚起诉费是多少呢?下面,找法网小编详细为您介绍具体内容。据国务院《诉讼费用交纳办法》的规定,自2007年4月1日起,离婚案件的案件受理费,每件交纳50元至300元。涉及财产分割,财产总额不超过20万元...
浏览全文
大家好,我是找法网特邀嘉宾律师:高丽姣根据《诉讼费用交纳办法》第十三条第二款的规定,案件受理费分别按照下列标准交纳:离婚案件每件交纳50元至300元。涉及财产分割,财产总额不超过20万元的,不另行交纳;超过20万元的部分,按照0.5%交纳。因此,根据上述法律规定,离婚案件受理费每件应为50元至300元。涉及财产分割,财产总额不超过20万元的,不另行交纳;超...
浏览全文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点赞
收藏
还有疑问?立即咨询律师!
33344 位律师在线
1 分钟提问
5 分钟内解答
立即咨询
26秒前 用户188****9876 提交了咨询
相关知识推荐
起诉离婚要多长时间,诉讼费多少
您好,普通程序六个月,简易程序三个月,起诉状,户口本,身份证,结婚证,有利于孩子抚养条件的证明,诉讼费要根据主张的标的额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离婚起诉需要多少钱离婚诉讼费需要多少
诉讼费要根据你的诉讼请求来确定,没有证据证明存在法定离婚情形,第一次离婚的可能性较小
诉讼离婚的大概费用是多少
诉讼离婚的费用大概是每件交纳50元至300元。如果请法院分割夫妻共同财产的,财产总额不超过20万元的,不需要再缴纳费用;超过20万元的部分,按照 0.5%交纳。
离婚费用多少,诉讼离婚
你好,可以起诉离婚,第一次判决不准离婚,可以再次起诉离婚;诉讼费用一般为50到300元
离婚诉讼费需要多少钱?
离婚反诉需要交诉讼费。当事人进行民事诉讼,都应当按规定交纳案件受理费,并按照规定交纳其他诉讼费用,诉讼费的收取是按照诉讼的标的来收取的。本诉或反诉时的诉讼费用都
离婚诉讼费多少钱
你好,律师费的收取标准,主要是参考案件标的额、案件难易程度、案件性质和律师的工作量而确定,且各地的收费标准都不一样,建议你当面咨询。律师事务所与委托人协商律师服
诉讼离婚费用多少钱
涉及财产标的额20万元以下的,收取诉讼费240元
我想问一下军婚女方父亲是否坐过牢政审
1.一般来说,女方父亲犯罪的,与女方无关,其父亲坐牢不会影响军婚政审不通过2.但如果女方父亲属于政治犯罪,或者其他严重犯罪的,可能会对政审造成影响。3.军队干部
你好。女方父母不同意,我带她私奔犯法吗
私奔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可能引发更多法律和社会问题。常见的处理方式包括与女方父母沟通、寻求法律援助或调解等。选择哪种方式需根据具体情况,以合法、合理、保护双
2024自己一个人能够补办离婚证吗,法律依据是什么
补办离婚证的常见处理方式为向原登记机关或户口所在地登记机关申请。选择时应考虑方便性和效率,原登记机关信息更全,户口所在地则更便捷。
原配如何告小三破坏家庭
原配告小三重婚需举证。操作包括:1. 收集证明小三重婚的证据;2. 向法院提起刑事诉讼;3. 出庭举证、质证,维护自身权益。若证据不足,可通过调解或协商解决。
父亲不在了,继母还能领双女补贴吗
你好,可以领,但需要满足一定条件,具体可电话沟通下
老婆离家出走,故意躲着,怎么才能找到他
寻找离家出走的老婆,常见方式包括报警、发布寻人启事、联系亲属等。选择哪种方式取决于具体情况,如紧急程度、线索多少等。通常,报警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可以迅速获得警
父母不同意让我去读高中,怎么办?
常见处理方式:首先尝试与父母深入沟通,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想法;其次,寻求第三方协助,如亲戚、老师或社区工作者等;最后,若沟通无果,可以考虑向学校或教育部门反映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