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欺诈的认定主要依据经营者在提供商品或服务时所采用的行为和手段:
1.从经营者所采用的手段来判断。若经营者存在销售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商品,或采取虚假手段使销售的商品份量不足等行为,这些均可被视为欺诈消费者的手段。
2.从经营者的行为是否误导消费者来判断。判断标准应以一般消费者的认知水平和识别能力为准。如果经营者的行为足以使一般消费者发生误解,那么这种行为就被视为欺诈。
3.从经营者行为的主观方面来判断。虽然我国法律并未明确规定构成欺诈行为的主观要件必须是故意,但“欺诈”二字本身已经包含了经营者的故意心理。
找法网提醒,关于商业欺诈的法律规定,主要体现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
1.该法明确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
2.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若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则直接赔偿五百元。
3.对于构成欺诈行为的经营者,还将受到工商部门的行政处罚。如果欺诈行为对消费者造成了人身伤害且情节严重,经营者还可能面临刑事责任的追究。
商业欺诈的赔付方式主要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规定执行。当经营者被认定为存在欺诈行为时,应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
赔付的具体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若该金额不足五百元,则直接赔付五百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