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起诉时,如果当事人无法亲自出庭,确实可以委托别人去的,这是法律赋予当事人的权利,旨在保障当事人在无法亲自参与诉讼时,仍能通过委托代理人的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当事人、法定代理人可以依法委托一至二人作为诉讼代理人,代为参与诉讼活动。
2.委托他人代为诉讼时,必须向人民法院提交由委托人签名或者盖章的授权委托书,明确委托事项和权限。
3.根据《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一条的规定,可以被委托为诉讼代理人的人员包括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当事人的近亲属或者工作人员,以及当事人所在社区、单位以及有关社会团体推荐的公民。
起诉作为启动民事诉讼程序的关键步骤,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
1.原告必须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即其财产权利或人身权或其他权益直接遭到他人的侵害,或者与他人发生了权利、义务归属的争执。这是起诉的前提和基础。
2.起诉必须有明确的被告,即原告必须明确指出被告是谁,明确谁侵害了他的民事权益或谁与他发生了民事权益的争议。
3.起诉必须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原告要求人民法院予以确认或保护的民事权益的内容和范围应当明确、具体。
4.起诉的案件必须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即案件应当属于人民法院主管,人民法院依法有权对这一案件进行审判。
找法网提醒你,起诉的具体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原告需要向法院提起诉讼,提交起诉书和相关证据材料,法院在受理后,会将起诉书副本送达被告,通知其应诉。
2.被告在收到起诉书副本后,需要在法定期限内提交答辩状,对原告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进行回应。
3.如果被告不提交答辩状,不影响法院的审理进程,法院会决定是否开庭审理案件,并在开庭前通知当事人并公告。
4.在法庭调查阶段,当事人会进行陈述,证人会作证,书证、物证和视听资料等会被出示,鉴定结论和勘验笔录也会被宣读。
5.之后进入法庭辩论阶段,各方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会进行发言和答辩。法庭辩论终结后,法院会依法作出判决。
6.在判决前,如果能够进行调解,法院还会尝试进行调解,如果调解不成,法院会及时作出判决并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