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用他人身份信息罪立案标准司法解释
更新时间:2025-07-24 10:35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刑法》上并没有冒用公民信息罪,而应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立案标准是在需身份证明的活动中,使用伪造、变造或盗用他人证件且情节严重。《刑法》将对此处以刑罚,并维护个人信息安全。
一、
盗用他人身份信息罪立案标准司法解释
《刑法》上没有冒用公民信息罪,具体应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立案标准如下:
1.在依照国家规定应当提供身份证明的活动中,若行为人使用伪造、变造的或者盗用他人的居民身份证、护照、社会保障卡、驾驶证等依法可以用于证明身份的证件,且情节严重,那么这种行为就构成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2.法律将处以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若此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将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找法网提醒,这一司法解释清晰地界定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立案门槛,旨在保护公民个人身份信息的安全,维护社会诚信秩序。
二、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犯罪构成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犯罪构成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犯罪主体: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即年满16周岁且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这意味着,任何符合这一条件的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本罪的犯罪主体。
2.主观方面:本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且只能是直接故意。行为人必须明知所使用的证件是伪造、变造的或盗用的,且希望这种危害社会的结果发生。这种主观上的恶意是构成本罪的重要因素。
3.犯罪客体:本罪侵害的客体是社会公共信用。使用伪造、变造的居民身份证、护照、驾驶证等虚假身份证件,会对社会诚实信用秩序造成破坏,损害公众对这类证件公信力的信赖。
4.客观方面: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在依照国家规定应当提供真实身份的活动中,使用伪造、变造的居民身份证、护照、驾驶证等虚假身份证件的行为。
这种行为直接违反了国家关于身份证明的规定,破坏了社会诚信体系。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
【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盗用他人身份证件罪立案的标准是什么
盗用他人身份证件罪的立案标准如下:
1. 如果行为人在依照国家规定应当提供身份证明的活动中,盗用他人的居民身份证、护照、社会保障卡、驾驶证等依法可以用于证明身份的证件,且情节达到严重程度的,原则上即构成盗用他人身份证件罪,应予立案追诉。
2. 在依照国家规定应当提供身份证明的活动中,使用伪造、变造的或者盗用他人的居民身份证、护照、社会保障卡、驾驶证等依法可以用于证明身份的证件,情节严重的,处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3. 有前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盗用他人身份证件罪立案标准有什么
盗用他人身份证件罪立案标准如下:
1. 在依照国家规定应当提供身份证明的活动中,盗用他人的居民身份证、护照、社会保障卡、驾驶证等依法可以用于证明身份的证件,情节严重的,应予立案追诉。
2. 根据《刑法》第二百八十条之一规定,犯盗用身份证件罪的,处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此外,相关法律规定还包括:
1. 伪造、变造、买卖或者盗窃、抢夺、毁灭国家机关的公文、证件、印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 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印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并处罚金。
3. 伪造、变造、买卖居民身份证、护照、社会保障卡、驾驶证等依法可以用于证明身份的证件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4. 在依照国家规定应当提供身份证明的活动中,使用伪造、变造的或者盗用他人的居民身份证、护照、社会保障卡、驾驶证等依法可以用于证明身份的证件,情节严重的,处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5. 盗用、冒用他人身份,顶替他人取得的高等学历教育入学资格、公务员录用资格、就业安置待遇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组织、指使他人实施前款行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从重处罚。国家工作人员有前两款行为,又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
冒用他人身份信息罪立案标准
一、冒用他人身份信息罪立案标准是什么
1、冒用他人身份信息罪立案标准如下:
(1)使用虚假证明材料骗领身份证的;
(2)出租、出借、转让居民身份证的;
(3)非法扣押他人居民身份证的;
(4)冒用他人居民身份证或者使用骗领的居民身份证的。
二、冒用他人身份信息罪构成要件有哪些
1、犯罪主体。 冒用他人身份信息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即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2、主观方面。 冒用他人身份信息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而且只能是直接故意。
即行为人明知是伪造、变造的居民身份证、护照、驾驶证等虚假身份证件或产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希望该结果发生;
3、犯罪客体。 冒用他人身份信息罪侵害的客体是社会公共信用,及行为人使用伪造、变造的居民身份证、护照、驾驶证等虚假身份证件会对社会诚实信用秩序带来破坏;
4、客观方面。
冒用他人身份信息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在依照国家规定应当提供真实身份的活动中,使用伪造、变造的居民身份证、护照、驾驶证等虚假身份证件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