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被家暴报警,应拨打110寻求帮助,处理方式如下:
1.报警是未成年人及其监护人、亲友、相关单位和组织面对家庭暴力时的重要法律手段。
2.依照《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第一款的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有家庭暴力行为,都有权利和义务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报案、控告或者举报。
这意味着,不仅是未成年人本人,其监护人、亲友、邻居、学校、幼儿园等单位和组织,一旦发现家庭暴力行为,都应积极采取行动,向相关部门报案。
3.报警后,公安机关会迅速出警,制止家庭暴力行为,并进行调查取证。
4.对于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如果因家庭暴力受到严重伤害或面临人身安全威胁,公安机关还会通知并协助民政部门将其安置到临时庇护场所、救助管理机构或福利机构。
《反家庭暴力法》对于家暴的规定十分明确。
1.该法第十三条指出,家庭暴力受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可以向加害人或者受害人所在单位、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妇女联合会等单位投诉、反映或者求助。
这些单位接到投诉后,应当给予帮助、处理。同时,受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也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或者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
2.第十四条进一步规定,学校、幼儿园、医疗机构等单位在工作中发现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遭受或疑似遭受家庭暴力的,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3.该法还规定公安机关在接到家庭暴力报案后的处理流程,包括及时出警、制止暴力、调查取证等,以及对于情节较轻的家庭暴力行为,由公安机关对加害人给予批评教育或者出具告诫书等具体措施。
找法网提醒,家暴报警后,公安机关会启动一系列具体的处理程序。
1.公安机关会及时出警,到达现场制止家庭暴力行为,确保受害人的安全。同时,公安机关会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调查取证,包括询问受害人、加害人以及其他相关证人,收集物证、书证等证据材料。
2.在调查取证过程中,如果受害人需要就医或鉴定伤情,公安机关会协助其前往医疗机构进行检查和治疗。
3.对于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公安机关还会特别关注其安全状况,必要时通知并协助民政部门将其安置到临时庇护场所或救助管理机构。
4.对于家庭暴力情节较轻的情况,公安机关会对加害人进行批评教育或者出具告诫书。告诫书会明确记载加害人的身份信息、家庭暴力的事实陈述以及禁止加害人再次实施家庭暴力的内容。
5.公安机关会将告诫书送交加害人、受害人,并通知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单位进行后续监督。
在整个处理过程中,公安机关会严格保护报案人、控告人和举报人的隐私和安全,确保其不会因报案而遭受二次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