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违约时,一般违约款的数额并非固定,而是根据合同约定及法律规定来确定。通常,合同中会明确约定违约金的计算方式或具体金额。
1.若合同未约定,根据《民法典》规定,违约金一般不得超过实际损失的30%。具体计算方式可能包括固定金额、按合同总金额的一定比例,或以违约造成的损失为基础设定倍数或比例。
2.若约定的违约金过高或过低,当事人可请求法院或仲裁机构进行调整,以确保违约金的合理性和公平性。
因此,合同违约时的一般违约款数额需根据合同具体情况及法律规定综合判断。
找法网提醒,合同违约时,违约方应承担以下责任:
1.法律责任: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双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单方擅自解除合同将违反《民法典》的相关规定,违约方需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
2.损失赔偿:
因违约行为给对方造成损失的,违约方需赔偿损失,赔偿额应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但不得超过违约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应当预见到的因违约可能造成的损失。
3.违约金:如合同中已约定违约金,违约方需按约定支付。违约金的数额和支付方式同样受《民法典》第五百八十五条的规定约束。
4.违约纠纷处理:因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告住所地或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辖。这意味着,当合同双方无法就违约问题达成一致时,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争议。
合同违约责任的构成要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违约行为:要有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合同义务的行为。违约行为是违约责任的客观要件,包括拒绝履行、不完全履行、迟延履行、质量瑕疵和不正确履行等情况。
2.损害事实:损害事实是指当事人违约给对方造成了财产上的损害和其他不利的后果。只要存在违约行为,合同债权人的权利就无法实现或不能全部实现,其损失即已发生。
3.因果关系:违约行为和损害结果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违约当事人承担的赔偿责任,只限于因其违约而给对方造成的损失。损害包括直接损害和间接损害,违约人都应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