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了解除劳动合同以后,通常情况下便不能申请赔偿了。这意味着,一旦双方正式签署了劳动合同的解除协议,劳动者便失去了基于该合同关系向用人单位申请赔偿的权利。
1.这是因为劳动合同的解除协议是双方协商一致的结果,它代表了双方对于合同终止及后续事宜的共同意愿和安排。
2.在我国劳动法律体系下,劳动合同的解除必须遵循法定的程序和条件,且双方需存在合法有效的劳动合同关系。
3.若双方之间不存在劳动合同关系,或者劳动合同被判定为无效,那么解除协议自然也无法成立,更无从谈起赔偿问题。因此,签署解除劳动合同后,劳动者一般不能再次要求赔偿。
解除劳动合同后赔偿的法律依据主要来源于我国的劳动法律法规。
1.《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六条明确规定了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几种情形,这些情形包括但不限于:
(1)劳动者因用人单位的违法行为而解除劳动合同;
(2)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
(3)用人单位因经济性原因或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而解除劳动合同等。若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符合上述规定,则用人单位有义务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2.若双方已经签署了劳动合同的解除协议,并且该协议中并未涉及赔偿事宜,或者已经明确免除了用人单位的赔偿责任,则劳动者在签署后便失去了要求赔偿的法律依据。
3.《民法典》第五百六十二条也规定了当事人可以协商一致解除合同的权利,这进一步确认了双方协商解除劳动合同的合法性。
找法网提醒,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定程序与条件是保障双方权益、维护劳动秩序的重要环节。在我国,劳动合同的解除必须遵循法定的程序和条件。
1.双方需要存在合法有效的劳动合同关系,这是解除劳动合同的前提。
2.劳动合同的解除可以基于双方协商一致、劳动者单方解除或用人单位单方解除等情形进行。
3.在协商解除的情况下,双方需要就解除事宜达成一致意见,并签署解除劳动合同的协议。
4.在单方解除的情况下,则需要满足法定的解除条件,如劳动者因用人单位的违法行为而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因经济性原因或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而解除劳动合同等。
5.在解除劳动合同的过程中,双方还需要遵循法定的通知期限、支付经济补偿等程序要求。这些程序和条件的遵循,有助于确保劳动合同的合法、有序解除,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