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不知道肇事逃逸的情况下,交警如何判定免责的问题,关键在于肇事者是否“知情”,具体如下:
1.不知情肇事逃逸与知情逃逸在法律上的处理存在显著差异。若肇事者在事故发生后确实不知情而离开现场,这并不构成肇事逃逸。
2.知情与否并非由肇事者单方面说了算,而是需要交通管理部门结合事故发生时的具体情形来判断。
3.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如果事后被证实确实不知情,那么交警会按照一般的交通肇事来处理,而非肇事逃逸。此时,肇事者可能不会面临肇事逃逸所带来的严厉法律后果。
4.一旦交管部门认定肇事者为知情逃逸,那么肇事者就可能面临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刑罚。
找法网提醒,肇事逃逸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逃逸者需要承担多重责任。
1.从民事责任角度来看:
(1)肇事逃逸的当事人需承担全部责任。这意味着,如果事故中造成了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逃逸者需要承担全部的赔偿责任。
(2)如果有证据证明对方当事人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逃逸者的责任,但这需要逃逸者提供充分的证据来支持。
2.肇事逃逸者还需承担行政责任。
根据相关规定,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将吊销其机动车驾驶证,并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此外,逃逸者还可能面临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的罚款。
3.肇事逃逸者还可能承担刑事责任。
如果逃逸行为已经构成交通肇事罪,那么逃逸者将受到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刑事处罚。如果因逃逸导致受害人死亡,那么刑罚将更加严厉,可能面临7年以上的有期徒刑。
不知情离开事故现场是否构成肇事逃逸,这是一个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问题。
1.如前所述,知情与否是判断肇事逃逸的关键。如果肇事者在事故发生后确实不知情而离开现场,并且这一不知情状态能够得到交管部门的认可,那么这种情况通常不会被认定为肇事逃逸。
2.在实际操作中,证明“不知情”往往并非易事。交管部门会结合事故发生时的具体情形、肇事者的行为表现以及后续的调查结果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
3.如果肇事者的行为存在疑点,或者无法提供充分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不知情状态,那么交管部门可能会倾向于认定其为知情逃逸。
因此,对于肇事者来说,在事故发生后保持冷静、积极配合交管部门的调查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能够及时提供充分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不知情状态,那么就有可能避免被认定为肇事逃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