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凭借法律依据鉴别假货商品,主要可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具体内容如下:
1.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如果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存在欺诈行为,消费者有权要求增加赔偿,赔偿金额为购买商品价款或服务费用的三倍,若不足500元则按500元计算。
2.《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六条详细列出了经营者可能面临的处罚情形,包括在商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等行为,这些均为鉴定假冒伪劣产品的法律依据。
3.《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四十条等条款也对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进行了刑事处罚的规定,销售金额达到一定数额将面临有期徒刑、罚金等刑罚。
找法网提醒你,对于假冒伪劣商品,法律责任和处罚是严厉的。
1.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经营者若提供假冒伪劣商品,不仅需承担民事责任,还可能面临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其他有关行政部门的处罚,包括警告、没收违法所得、罚款等。
2.情节严重者,甚至可能被责令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
3.若构成犯罪,还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因此,商家应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确保商品质量,维护消费者权益。
认定假冒伪劣商品,主要依据以下五种证据:
1.检验报告:包括质检部门的检验报告和商品生产厂家的检验报告。
这些报告可以直接作为认定假冒伪劣商品的证据,但需注意,依据商品生产厂家的检验报告认定商品质量时,应严格审查其他相关证据,防止虚假报告。
2.上级工商部门的检查通知:当企业发现假冒本企业商品时,会向工商部门举报。上级工商部门查证属实后,可能下发检查通知要求下级工商部门查处。
此时,行政执法人员发现涉案商品属于通知所指问题商品时,可直接认定其为假冒伪劣商品。
3.商品包装、装潢等与正品的显著差异:
由于制造工艺、技术等因素影响,假冒伪劣商品的包装、装潢等与正品通常存在显著差异。执法人员可通过固定两种标识作为证据,并指出显著差异来证明商品为假冒伪劣。
4.现场检测报告:工商部门配备的检测设备可对涉案商品进行现场检测,检测结果可作为认定假冒伪劣商品的直接证据。
5.主动承认违法事实的询问笔录:
在案值小、违法情节轻微且检测设备无法现场检测或抽样送检价值不大的案件中,若涉案人员主动承认商品为假冒伪劣,则该询问笔录可作为认定假冒伪劣商品的直接证据。
以上五种证据在认定假冒伪劣商品时具有关键作用,执法人员应依法收集并妥善保管这些证据以确保案件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