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对孩子家暴触犯了《反家庭暴力法》第三十三条,也可能触犯《刑法》中的相关规定。
1.轻微的打骂或许被视为家庭内部矛盾,但这绝不意味着此类行为可以被忽视或容忍。
2.在情节较轻时,可以找居委会等基层组织进行调解,以化解家庭矛盾,保护孩子的合法权益,当家暴行为达到严重程度,甚至构成故意伤害罪时,就必须依法追究施暴者的刑事责任。
3.如果父母对孩子的家暴行为导致了孩子身体上的伤害,且伤害程度达到《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所规定的标准,那么施暴的父母就可能被控以故意伤害罪。
找法网提醒,这一条款明确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若致人重伤或死亡,刑罚将更加严厉。
家暴孩子,在法律上通常被定性为虐待家庭成员的行为。这一行为不仅违反了《民法典》、《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更严重地侵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
1.虐待家庭成员,是指对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经常以打骂、捆绑、冻饿、凌辱人格、限制自由、不给治病或者强迫作过度劳动等方法,从肉体上和精神上进行摧残迫害的行为。
2.对于孩子而言,他们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和反抗能力,因此更容易成为家庭暴力的受害者。
3.一旦父母对孩子实施家暴行为,就构成了虐待家庭成员的犯罪事实,必须依法追究施暴者的法律责任。
当孩子遭受家庭暴力时,他们有权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护自己。
1.孩子可以向学校、老师、同学或亲朋好友等信任的人寻求帮助,让他们了解自己的困境并寻求外界的援助。
2.孩子也可以向当地的公安机关、民政部门、共青团、妇联、未成年人保护组织等机构或部门求助,这些机构或部门将依法对家暴行为进行干预和保护。
3.如果孩子已经年满18周岁,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他们还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施暴的父母承担民事责任,包括赔偿医疗费、精神损失费等。
4.在诉讼过程中,孩子需要提供充分的证据证明家暴事实的存在以及自己因此遭受的损失,如果证据确凿,法院将依法作出公正的判决,保护孩子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未成年人来说,由于他们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和法律知识,因此在遭受家暴时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