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微信号借给他人,若明知他人利用该微信号实施信息网络犯罪活动,并提供技术支持或帮助,则涉嫌构成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
1.具体而言,若出借人明知他人利用微信号进行诈骗等犯罪活动,仍为其提供通讯传输等帮助,且情节严重,那么根据《刑法》的规定,将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的处罚。
2.这里的“明知”是主观故意的要求,即出借人需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在帮助他人实施犯罪。因此,出借微信号前务必谨慎,确保不会被用于非法活动,以免触犯法律。
帮信罪的追诉时效是五年。这意味着,如果犯罪行为在五年内未被发现或未被提起诉讼,那么将不再追究犯罪者的刑事责任。有几种情况会延长或中断追诉期限:
1.若犯罪者在立案侦查或受理案件后逃避侦查或审判,则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2.若被害人在追诉期限内提出控告,而司法机关应当立案却不予立案的,同样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3.追诉期限从犯罪之日起计算;若犯罪行为有连续或继续状态,则从犯罪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在追诉期限以内又犯罪的,前罪追诉的期限则从犯后罪之日起计算。
找法网提醒,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与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在行为方式、行为目的以及认定标准上存在显著差异。
1.在行为方式上,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主要针对“纯网上行为”,如建设群组网站和发布信息,而帮信罪则是对“帮助行为”的定性,不局限于网上行为。
2.在行为目的上,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旨在通过精准引流或发布精准信息来实现不法分子与犯罪对象的对接,而帮信罪则更多关注全面辅助犯罪实施,如提供技术支持、转款等帮助行为。
3.在认定标准上,两者也存在不同。例如,在难以区分行为人的行为性质时,可能会优先适用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因为它是纯依靠网络的特殊罪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