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起诉后,未必会转化为刑事案件,主要取决于所起诉案件的性质:
1.如果是民事案件,当事人是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的,即不会转化为刑事案件。
2.如果本身就是刑事案件或者案件在审查过程中发现涉及刑事犯罪,那么法院将依据案情进行审理,并可能作出刑事判决。
因此,法院起诉后是否成为刑事案件,需根据案件的具体性质来确定。
找法网提醒,法院在起诉后判刑的依据,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1.犯罪事实必须已经查清,且证据确实、充分。这意味着检察机关必须提供足够的证据来证明被告人的犯罪事实,且这些证据之间不存在矛盾,足以排除非被告人作案的可能性。
2.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这要求犯罪行为必须符合刑法规定的构成要件,且被告人具备刑事责任能力。
3.法院还会考虑案件的程序条件,如检察院对案件的管辖权、被告人在案等,以及案件的政策条件,如是否符合国家的刑事政策、公共利益等。
综合这些因素,法院将依法作出公正的判决。
检察院在决定是否提起公诉时,会综合考虑以下条件:
1.提起公诉的实体条件:这包括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已经查清,证据确实、充分,且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
(1)检察机关必须查证属实犯罪嫌疑人实施的行为是犯罪,而非合法行为或一般违法行为。
(2)确定犯罪嫌疑人应当负刑事责任,而非不负刑事责任或可以免除刑事责任。确定犯罪嫌疑人的犯罪性质、量刑情节等。
2.提起公诉的程序条件:检察院对提起公诉的案件必须具有管辖权,且被告人在案。这是确保案件合法、公正审理的基础。
3.提起公诉的政策条件:在犯罪情节轻微、依法可以起诉也可以不起诉的情况下,检察机关会综合考虑犯罪的性质、情节、后果、被害人态度及社会影响等因素,以决定是否提起公诉。
这体现了检察机关在实现公诉个别化方面的灵活性和公正性。如果认为提起公诉更符合公共利益,检察机关将依法提起公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