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身份信息泄露存在被诈骗的风险。一旦未成年人的身份信息被不法分子获取,他们可能会利用这些信息进行各种诈骗活动。
通过冒充未成年人或其亲友,向家长或其他监护人索要财物,或者诱导未成年人进行不当消费等。
找法网提醒,对于未成年人实施诈骗的行为,法律有明确的规定。根据诈骗金额的大小,未成年人可能会面临不同的法律责任。
1.如果诈骗金额达到3000元以上,属于“数额较大”,将追究刑事责任,可能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的处罚。
2.如果诈骗金额未达到这一标准,但构成违法行为的,将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进行治安处罚,如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并可并处500元以下罚款。
诈骗罪的法律规定主要依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1.该条款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2.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3.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