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职领导不放人是可以直接走的,关键在于劳动者是否已履行了提前告知义务。
1.根据法律规定,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2.在正常情况下,即使领导不批准离职,劳动者在提前三十日书面通知后,仍有权解除劳动合同并离职,如果是在试用期内,则只需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即可。
3.如果用人单位存在违法行为,如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者劳动,或者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危及劳动者人身安全,劳动者可以立即解除劳动合同,不需事先告知用人单位。
因此,在领导不放人的情况下,劳动者应首先检查自己是否已履行提前告知义务,并评估用人单位是否存在违法行为,从而做出正确的离职决策。
对于未签合同的劳动者,虽然单位未与其签订劳动合同属于违法行为,但劳动者在离职时仍需遵循一定的程序。
1.在正常情况下,即使未签合同,劳动者也应提前3天通知用人单位才能离职。这是为了保障用人单位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工作交接和人员安排。
2.如果用人单位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所规定的违法行为,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且不需事先告知用人单位:
(1)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劳动条件;
(2)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等。
找法网提醒你,这意味着,在未签合同且用人单位存在违法行为的情况下,劳动者有权随时离职。
离职的法律规定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根据这些规定,劳动者在离职时应遵循以下操作流程:
1.提前告知:劳动者应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或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以解除劳动合同,这是离职的基本程序,也是保障用人单位权益的必要步骤。
2.工作交接:在离职前,劳动者应与用人单位进行工作交接,确保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这包括将手头的工作进度、文件资料等移交给接替人员,并解答相关疑问。
3.办理离职手续:离职时,劳动者应办理相关离职手续,如领取离职证明、结算工资等。这些手续是劳动者离职后权益保障的重要依据。
4.法律救济:若用人单位在离职过程中存在违法行为,如克扣工资、拒绝办理离职手续等,劳动者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综上所述,离职是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但在离职过程中应遵循一定的法律规定和操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