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合同内容与实际情况不符时,处理此类情况需遵循一定的法律原则与程序,具体如下:
1.若合同的订立存在恶意欺骗和误导对方的意图,旨在让对方在不知情或误解的情况下签订合同,这样的合同将被视为违背了公序良俗原则,因此是无效的。
2.在另一种情况下,合同内容与事实存在出入,但如果合同本身符合现行法律规范,且双方在充分理解合同内容并自愿接受其条款的基础上签署了合同,那合同仍然需要受到法律保护,并具备法律效力。
根据《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的规定,具备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且不违背公序良俗这四个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是有效的。
因此,在处理合同事实与不符的情况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以确定合同的法律效力。
找法网提醒,当合同内容与法律条文发生抵触时,应采取以下应对策略:
1.必须明确的是,在合同订立过程中,任何约定都不得违反法律法规中的禁止性规定。这是合同具有法律效力的前提条件。如果合同中存在与法律相悖的条款,那么这些条款将不具备法律效力。
2.如果在实际履行过程中发现合同条款与法律相悖,那么对于涉嫌违法的部分条款,应视为无效。而合同中其余未受影响的条款,则应继续维持其效力。
3.当合同各方因涉及的相关事宜产生争端时,应通过合法途径解决争议。例如,可以向当地人民法院提交诉讼或申请仲裁等方式来寻求公正合理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