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伪证,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主要包括罚款、拘留以及刑事责任。
1.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11条,诉讼参与人或其他人员伪造、毁灭重要证据,妨碍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行政诉讼法》第59条规定,对于伪造、毁灭证据的行为,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训诫、责令具结悔过或者处1000元以下的罚款、15日以下的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这意味着,无论是在民事诉讼还是行政诉讼中,做伪证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找法网提醒,伪证罪的四大构成要件包括主体要件、客体要件、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
1.主体要件指的是伪证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只能是在刑事诉讼中的证人、鉴定人、记录人和翻译人。
2.客体要件是指伪证罪妨碍的是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特别是刑事诉讼活动。
3.主观要件要求伪证罪在主观方面必须出自直接故意,即行为人明知其虚假陈述是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但为了陷害他人或者隐匿罪证而为之。
4.客观要件表现为在刑事侦查、起诉、审判中,对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作虚假的证明、鉴定、记录、翻译的行为,或者隐匿罪证的行为。
伪证行为通常发生在刑事诉讼活动中,包括刑事侦查、起诉和审判阶段。
1.在这些场景中,证人、鉴定人、记录人和翻译人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而作出虚假的证明、鉴定、记录或翻译。
2.伪证行为的影响是极其严重的,它不仅妨碍了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破坏了司法公正,还可能导致冤假错案的发生。
3.伪证行为还会对涉案人员的名誉、财产乃至生命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害。
因此,我们应该坚决抵制伪证行为,维护司法公正和社会秩序。同时,对于发现的伪证行为,也应该依法严惩,以儆效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