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防卫的定义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这一定义明确指出了正当防卫的目的、行为对象、行为方式以及法律后果,是判断某一行为是否构成正当防卫的法律依据。
找法网提醒,正当防卫作为法律上的一种特殊行为,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1.目的正当性与行为防卫性的统一。
(1)正当防卫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这一目的决定了行为的正当性,即防卫行为是合法的、正义的。
(2)防卫行为必须是在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采取的,具有明确的防卫性质。
2.主观防卫意图与客观防卫行为的统一。
(1)防卫意图是正当防卫的主观要件,它要求防卫人必须意识到不法侵害正在进行,并决意制止这种不法侵害。
(2)客观上的防卫行为,则是防卫意图的外在表现,是对不法侵害人造成一定损害的行为。
这种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构成了正当防卫的完整要件。
3.社会政治评价与法律评价的统一。
(1)正当防卫不仅具有法律上的正当性,还体现了社会政治上的正义性。
(2)它是对不法侵害行为的制止,是对合法权益的保护,因此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法律的支持。这种社会政治评价与法律评价的统一,使得正当防卫成为了一种受到法律保护的合法行为。
正当防卫作为法律赋予公民的一种自我保护权利,具有重要的社会政治意义。
1.正当防卫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的必要手段。
在面临不法侵害时,公民有权采取必要的防卫措施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不仅有助于减少犯罪的发生,还能有效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2.正当防卫体现了法律的公平和正义。它允许公民在特定情况下采取防卫行为,即使这种行为可能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也不负刑事责任。
这体现了法律对公民合法权益的保护和对不法侵害行为的制裁,彰显了法律的公平和正义精神。
3.正当防卫有助于增强公民的法治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通过了解和掌握正当防卫的法律规定和特征,公民可以更好地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遵守法律,促进社会的法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