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检察院建议缓刑的被告人,在开庭前一般不会被收监。
1.,如果检察院已经提出了缓刑的建议,意味着被告人的行为虽然构成了犯罪,但根据其犯罪情节、个人情况以及社会危害程度,适合采用非监禁的刑罚方式。
2.在法院未作出最终判决前,被告人一般会保持原有的强制措施状态,如取保候审,而不会被提前收监。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具体还要根据法院的审查判断和案件情况来决定。
找法网提醒,刑事案件开庭后,被告人是否会被收监,主要取决于法院的判决结果以及被告人的具体情况。
1.如果法院认为被告人符合缓刑条件,且判决结果为缓刑,那么被告人就不会被收监。
2.如果法院认为被告人不适用缓刑,或者判决结果为实刑(如有期徒刑、拘役等),那么被告人就有可能在开庭后被收监执行刑罚。
3.如果被告人在开庭前是取保候审的,且法院认为其在取保候审期间表现良好,没有违反相关规定,也可能在判决缓刑后继续维持其取保候审状态,而不立即收监。
1.根据《刑法》第七十二条的规定,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如果同时符合以下四个条件,可以宣告缓刑:
(1)犯罪情节较轻;
(2)是有悔罪表现;
(3)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4)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2.对于符合这些条件的犯罪分子,特别是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法院应当宣告缓刑。
3.宣告缓刑时,法院还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
这是对缓刑犯的一种限制措施,旨在防止其再次犯罪或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如果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被判处附加刑(如罚金、剥夺政治权利等),附加刑仍须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