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伙人合同协议书,如果其内容合情合理合法,通常是会受到法律的保护的。
这意味着,只要合伙协议是在各方自愿、平等、公平的基础上签订的,且没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那么该协议就具有法律效力。
当合伙人之间发生纠纷时,可以依据合伙协议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合伙协议要受到法律的保护,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1.协议内容必须合法。合伙协议的内容不能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也不能违背公序良俗。例如,协议中不能存在欺诈、胁迫、恶意串通等损害国家的行为。
2.协议签订必须自愿。合伙协议的签订必须是各方自愿的行为,不能存在欺诈、胁迫等不正当手段。同时,协议中的条款也必须是各方真实意思的表示。
3.协议形式必须符合要求。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合伙协议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并明确约定合伙企业的名称、经营范围、经营场所、合伙人的出资方式、数额和缴付期限等事项。
4.协议执行必须规范。合伙人在执行合伙事务时,应当遵守合伙协议的约定,不得擅自改变合伙企业的经营方向和经营范围,也不得擅自处分合伙企业的财产。
如果法人私自转卖合伙企业,其他合伙人可以依据合伙协议来追究其法律责任。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1.其他合伙人可以依据合伙协议中的相关条款,要求法人承担违约责任,并赔偿因此造成的损失。
如果合伙协议中明确规定了违约责任和赔偿方式,那么其他合伙人就可以直接依据协议来维权。
2.如果法人私自转卖合伙企业的行为构成犯罪,如诈骗罪、职务侵占罪等,那么其他合伙人还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追究其刑事责任。
3.如果合伙协议中没有明确约定违约责任和赔偿方式,或者约定不明确,那么其他合伙人可以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法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找法网提醒您,在此过程中,其他合伙人需要提供充分的证据证明法人的违法行为以及因此造成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