诽谤构成刑事责任,主要基于其行为的严重性和对被害人名誉权的侵害程度,具体如下:
1.当行为人通过言语、文字、图像等方式,公然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损害他人人格和名誉,且情节严重时,即可构成诽谤罪。此时,行为人将依法被追究刑事责任。
2.若行为人被认定为构成诽谤罪,将可能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的刑罚。
3.这里的“情节严重”,通常指的是诽谤行为造成了被害人社会评价的降低、精神痛苦等严重后果,或者诽谤内容广泛传播,影响恶劣等。
值得注意的是,诽谤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即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
找法网提醒,诽谤罪的法律依据主要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明确规定: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2.该条款还规定,对于此类犯罪,一般采取“告诉才处理”的原则,即除非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否则需要被害人自行向法院提起诉讼。
3.在信息网络时代,若被害人因提供证据确有困难而无法自行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以保障被害人的合法权益。
遭人诽谤时,受害人能否起诉诽谤罪,取决于诽谤行为的严重程度。
1.若诽谤情节轻微,未对受害人造成严重后果,一般按照民事侵权处理,受害人可以通过民事诉讼途径维护自己的名誉权。
2.但若诽谤行为情节严重,如造成了受害人社会评价的显著降低、精神痛苦等严重后果,或者诽谤内容广泛传播,影响恶劣,则受害人有权按照诽谤罪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3.受害人需要提供充分的证据来证明诽谤行为的存在及其造成的严重后果。根据《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的规定,若法院认定诽谤行为构成犯罪,将依法对行为人进行刑事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