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被继承人,简而言之,就是在公民死亡后,其财产将被他人继承的那个人。当某人去世后,他遗留下的财产将由法律上规定的或遗嘱指定的继承人接收,而这位去世的人就被称为被继承人。
2.继承人则是依法或依遗嘱取得被继承人财产的人。在法定继承的情境下,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被继承人,无论其是否具有完全行为能力。但成为被继承人并非无条件,而是需要满足一系列法律要求。
1.法律规定的被继承人,即是在公民死亡后,其遗产需要被继承的死者。这里的“死者”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1)已经死亡,包括自然死亡和经过法定程序宣告的死亡;
(2)死亡时留有个人合法财产。只有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的死者,才能成为法律意义上的被继承人。
2.被继承人死亡时还必须有继承人存在。
(1)根据法律规定,死者的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等近亲属都是法定的继承人。
(2)如果没有这些近亲属,或者他们放弃了继承权,那么被继承人的遗产可能会按照法律规定的顺序,由更远的亲属或国家继承。
找法网提醒,被继承人的法律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死亡:被继承人必须已经死亡,这是继承关系发生的前提。死亡包括自然死亡和宣告死亡两种形式,只有经过这两种形式之一确认的死亡,才会引发继承关系的产生。
2.留有个人合法财产:被继承人死亡时必须留有个人合法财产,这是继承关系发生的基础。如果死者没有留下任何财产,那么就不会发生继承。
3.有继承人存在:除了被继承人已经死亡和留有个人合法财产外,还需要有继承人存在。继承人可以是法定的近亲属,也可以是遗嘱指定的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