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酒驾醉驾的标准和处罚是什么

更新时间:2025-04-02 14:10
找法网官方整理
问题相似?直接咨询律师 >
导读:
对酒驾醉驾的标准和处罚是酒驾将暂扣驾照6个月、罚款;再次酒驾将拘留、罚款并吊销驾照。醉驾将吊销驾照、追刑责,且多年内不得重考。
一、

对酒驾醉驾的标准和处罚是什么

  对酒驾醉驾的标准和处罚,我国法律有着明确的规定,具体如下:

  1.饮酒后驾驶机动车,即被视为酒驾,将受到暂扣6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10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的处罚。

  2.若因饮酒后驾驶机动车被处罚后再次酒驾,将处10日以下拘留,罚款1000元以上2000元以下,并吊销机动车驾驶证。

  3.对于饮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的情况,处罚更为严厉,将处15日拘留,罚款5000元,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5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4.醉酒驾驶,其标准通常为血液中酒精含量达到一定浓度,将受到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处罚,且10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重新取得后也不得驾驶营运机动车。

  5.若醉酒驾驶引发重大交通事故并构成犯罪,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吊销机动车驾驶证,终生不得重新取得。

二、

酒驾醉驾后如何处罚

  找法网提醒,酒驾醉驾后的处罚,依据上述标准执行。

  1.对于酒驾行为,将暂扣驾驶证,罚款,并可能面临拘留。

  2.对于醉驾行为,将吊销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可能面临长期的驾驶证禁止重新取得。

  3.若酒驾醉驾行为导致交通事故,尤其是致人重伤、死亡或造成重大财产损失的,将依法追究交通肇事罪,并根据情节轻重,处以不同年限的有期徒刑。

  值得注意的是,饮酒驾驶还会被扣除驾驶证的12分,进一步强调了酒驾醉驾的严重性。

对酒驾醉驾的标准和处罚是什么

三、

酒驾醉驾的法律后果

  酒驾醉驾的法律后果十分严重。

  1.它将直接威胁道路交通安全,可能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酒驾醉驾行为将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包括驾驶证的暂扣、吊销,罚款,拘留,甚至刑事责任。

  3.对于醉驾致人死亡等严重后果的情况,将依法追究交通肇事罪,并面临长期的有期徒刑。

  4.酒驾醉驾行为还将对个人声誉、家庭和社会关系产生负面影响,可能导致职业发展的受阻,社会评价的降低等。

  因此,我们应该坚决抵制酒驾醉驾行为,共同维护道路交通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大家都在问
我也要提问 >
酒驾和醉驾的处罚标准是什么?
对于酒驾和醉驾的处理,主要依据酒精测试结果。酒驾可能会暂扣驾照并罚款,而醉驾则直接吊销驾照,并可能面临刑事处罚。在处理过程中,需配合警方调查,根据程序进行。
酒驾和醉驾处罚标准
酒驾处罚是罚款1000元至2000元、记12分并暂扣驾照6个月;若驾驶营运车辆,则罚款5000元,记12分,处以15日以下拘留,并且5年内不得重新获得驾照。醉驾则吊销驾照,5年内不得重新获取驾照,经过判决后处以拘役,并处罚金;若驾驶营运车辆,则吊销驾照,10年内不得重新获取驾照,终生不得驾驶营运车辆,经过判决后处以拘役,并处罚金。
酒驾的处罚标准和规定
一、酒驾处罚标准是什么 1、酒驾处罚标准具体如下: (1)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暂扣6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10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 (2)因饮酒后驾驶机动车被处罚,再次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10日以下拘留,并处10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吊销机动车驾驶证。 2、
相关知识推荐
问题没解决?立即咨询律师
平台保障
优选律师
快速响应
#3分钟内获得解答
去咨询
没有想要的解答?推荐咨询本地专业律师
平台律师团
已服务 9.9万人
响应 2分钟内
7x24小时在线服务
针对性解决方案
咨询我
问题没解决?立即咨询律师
平台保障
优选律师
快速响应
#3分钟内获得解答
去咨询
律师解答动态
住家对面做不锈钢且有很重油漆味影响生活,可先尝试与对方沟通,让其采取措施减少异味,比如改善通风、更换
吴亮律师
吴亮律师
1分钟前
车辆因逾期被拖,一般还是有机会要回来的。首先得查看购车合同里关于逾期的具体约定,看看对方拖车是否符合
曹伟律师
曹伟律师
3分钟前
你好详细交流一下遇到的问题
吴亮律师
吴亮律师
4分钟前
仅对方不透露工号和个人信息,不能直接认定贷款平台泄露你个人隐私。可能是对方不规范操作。你先核实对方身
吴亮律师
吴亮律师
5分钟前
先收集购买凭证、与卖家和维修沟通记录、净水器漏水照片等证据。接着尝试联系其他同期购买的业主,一起维权
吴亮律师
吴亮律师
6分钟前
个人申请工伤认定单位拒绝盖章不影响认定。可收集能证明劳动关系的材料,像劳动合同、工资发放记录、工作证
吴亮律师
吴亮律师
7分钟前
别给钱,这是敲诈勒索。给钱可能会让对方得寸进尺,不断索要。可收集聊天记录、转账记录等证据,保留好视频
我也要提问
相关文书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