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了离职单后,劳动者一般能拿到工资。这是基于劳动者付出劳动后应得的报酬原则。
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明确规定,劳动者有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和国家规定,向劳动者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
2.即便劳动者已经签署了离职单,只要其在职期间按照约定提供了劳动,用人单位就必须支付相应的工资。如果用人单位拒绝支付,劳动者有权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工资的计算通常是基于出勤天数进行的。也就是说,劳动者在职期间的每一天工作,都应被计入工资的计算范围内。
4.如果劳动者因个人原因主动辞职,虽然用人单位不需要支付经济补偿,但工资这一基本的劳动报酬是必须支付的。
找法网提醒,离职时工资的计算方式主要依据出勤天数进行。
1.劳动者在职期间的每一天工作,都应被计入工资的计算范围内。通常,用人单位会根据劳动合同的约定,以及劳动者的实际出勤情况,来计算应支付的工资总额。
2.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劳动者在离职前存在加班或未休年假等情况,这些也应被计入工资的计算范围内。用人单位应依法支付加班费或未休年假的工资补偿。
3.如果劳动者因用人单位的违法行为(如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未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等)而被迫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还应支付相应的经济补偿。
但这一经济补偿与基于出勤天数计算的工资是不同的概念,应予以区分。
如果离职后用人单位不支付工资,劳动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向当地劳动监察部门投诉:劳动者可以向当地劳动监察部门投诉,由劳动部门介入对用人单位进行监督和管理,促使其支付工资。
2.申请劳动仲裁:如果投诉无法解决问题,劳动者可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的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仲裁委员会会对案件进行审理,并做出裁决。
3.寻求法律援助:在整个过程中,劳动者如果遇到困难或不确定如何操作,可以寻求法律援助。法律援助机构或律师可以为劳动者提供法律咨询和代理服务,帮助他们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总之,签了离职单后劳动者有权要求用人单位支付工资。如果用人单位拒绝支付,劳动者可以采取上述措施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