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征收补偿安置房是什么
更新时间:2025-03-10 04:50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土地征收补偿安置房,是因公共利益需要拆迁后提供的居住用房。专为失去住所的居民安置,交易时除房屋规则外,还需遵循当地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
一、
土地征收补偿安置房是什么
土地征收补偿安置房,简而言之,是指因城市规划、土地开发等公共利益需要,对被拆迁人或承租人进行拆迁后,为其提供的居住用房。
这类房屋具有特定的安置对象,即那些因拆迁而失去原有住所的居民。征地安置房的买卖不仅受到国家法律法规的约束,还须遵循当地政府制定的相关政策。
二、
征地安置房与经济适用房区别
找法网提醒,征地安置房与经济适用房在多个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1.征地安置房主要面向因拆迁而失去住所的居民,其安置对象是特定的;而经济适用房则是由政府组织建造,面向城镇中低收入家庭出售的住房,具有更广泛的社会保障性质。
2.两者在房屋性质上也有所不同。
(1)征地安置房往往受到地方政府政策的约束,其买卖和流转可能受到一定限制;
(2)而经济适用房虽然也具有一定的政策性,但其作为商品住宅的属性更为突出,具有经济性和适用性的特点。
3.两者在房屋来源和建造目的上也有所区别。
(1)征地安置房通常是在拆迁后由政府或开发商提供,旨在解决被拆迁人的居住问题;
(2)而经济适用房则是列入国家计划,由政府组织建造,旨在改善城镇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条件。

三、
农村拆迁安置房的性质
农村拆迁安置房的性质因其具体情况而异。一般来说,农村拆迁属于征地拆迁范畴,农民拆迁安置房常见有两种性质的房屋。
1.在集体土地上由村里统一规划建房,这种房屋属于小产权房,只供农业人口解决居住问题。其土地性质是集体土地宅基地性质,在当前法律规定下不允许上市交易。
2.由于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一些近郊乡村变为城中村,征地拆迁后农民成为失地农民,农业人口转为城镇户口。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
【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征收土地安置补偿费
从法律角度,征收土地安置补偿费的保障措施包括:1. 确保补偿标准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2. 公开透明,确保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的制定和执行过程公开,接受社会监督;3. 提供法律救济途径,如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以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国有土地征收拆迁安置补偿标准
国有土地拆迁补偿标准依据土地原用途、资源条件、产值区位等因素,支付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青苗补偿费和地上附着物补偿费,并需一并安排被征地人群的社会保障费用。
征收土地应当给予公平、合理的补偿,确保被征地农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征收农用地的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通过制定公布区片综合地价确定。
制定区片综合地价时,需综合考虑土地原用途、土地资源条件、土地产值、土地区位、土地供求关系、人口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并至少每三年调整或者重新公布一次。征收农用地以外的其他土地、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等的补偿标准,同样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
国有土地征收安置房扣减以前集体土地征收安置房
1. 依法征收集体土地房屋时,应首先报经上级人民政府的批准。批准通过后,可以下达征收决定,该决定必须包含补偿方案,并需合理公布时间。
2.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在拟申请征收土地前,需开展土地现状调查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并将征收范围、土地现状、征收目的、补偿标准、安置方式和社会保障等内容在拟征收土地所在的乡(镇)和村、村民小组范围内公告至少三十日,以听取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村民委员会和其他利害关系人的意见。
3. 若多数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认为征地补偿安置方案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组织召开听证会,并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听证会情况对方案进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