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认定工资一般按照工伤前的原工资标准进行发放的,与后续的工伤伤残鉴定结果密切相关。
1.在工伤认定阶段,员工主要享受的是停职留薪待遇,即按照原工资标准发放工资,直至医疗终结或伤残鉴定结果出来。
2.若不进行工伤伤残鉴定,仅能获得医疗费、护理费以及停职留薪等基本待遇。
因此,要确定工伤后的工资标准,首先需完成工伤伤残鉴定。
工伤伤残鉴定后,赔偿项目主要包括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和伤残津贴。具体标准如下:
1.一次性伤残补助金:
(1)一级伤残:补助金为本人工资×27个月;
(2)二级伤残:补助金为本人工资×25个月;
(3)三级伤残:补助金为本人工资×23个月;
(4)四级伤残:补助金为本人工资×21个月。
2.一级至四级伤残员工还可按月享受伤残津贴,具体比例为:
(1)一级伤残:津贴为本人工资×90%;
(2)二级伤残:津贴为本人工资×85%;
(3)三级伤残:津贴为本人工资×80%;
(4)四级伤残:津贴为本人工资×75%。
3.五级、六级伤残待遇标准:
(1)五级伤残:补助金为本人工资×18个月,伤残津贴为本人工资×70%;
(2)六级伤残:补助金为本人工资×16个月,伤残津贴为本人工资×60%。
4.七级至十级伤残待遇标准:
(1)七级伤残:补助金为本人工资×13个月;
(2)八级伤残:补助金为本人工资×11个月;
(3)九级伤残:补助金为本人工资×9个月;
(4)十级伤残:补助金为本人工资×7个月。
找法网提醒,工伤赔偿与工资确实存在挂钩关系,但这种挂钩主要体现在工伤伤残鉴定之后。
1.在工伤认定阶段,由于尚未进行伤残等级鉴定,因此赔偿项目主要限于医疗费、护理费以及停职留薪等基本待遇,这些待遇与员工的原工资标准有关,但并非直接按照工资标准赔偿。
2.在工伤伤残鉴定后,每一级别的工伤伤残鉴定结果都将与员工的本人工资挂钩,用于计算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和伤残津贴等赔偿项目。
因此,可以说工伤赔偿在伤残鉴定后是与工资挂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