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虚假诉讼往往涉及当事人双方相互勾结,编造虚假的民事法律关系及事实情况,意图通过诉讼手段获取不法利益。针对此类案件,其认定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审查原告与被告之间是否存在恶意串通的事实。这是判断虚假诉讼的基础,若双方存在明显的勾结行为,则极有可能是虚假诉讼。
2.从立案的真实性出发,审查诉讼陈述及理由是否凭空捏造。真实的诉讼应当基于真实的事实和理由,而虚假诉讼则往往缺乏真实依据。
3.对证据进行严格审核,确认是否存在伪造的现象。虚假诉讼中,当事人可能会伪造证据以支持其虚假的诉讼主张。
4.评估诉讼行为是否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以及诉讼的最终目的是否在于谋求不当利益。若诉讼行为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且目的在于谋求不当利益,则很可能构成虚假诉讼。
找法网提醒,民事虚假诉讼的构成要件,是判定该行为是否构成虚假诉讼罪的重要依据。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虚假诉讼罪的构成要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虚假诉讼行为人所侵害的权益,并非对方当事人权益,而是案外第三方的合法权益。这是因为虚假诉讼的参与者多为非法利益的同盟者,其侵害对象通常指向无辜的第三方。
2.虚假诉讼涉及民事诉讼中的两方当事人暗地勾结,合谋构建虚假事实与证据并向法院提交诉讼请求。
这种行为企图利用法院的审判权及执行权,非法占有或毁损国家、集体以及个人的财产或权益。
3.虚构事件引起的民事诉讼,若干扰司法秩序或者对他人合法权益造成严重损伤的,应当认定为刑事犯罪。这意味着,虚假诉讼不仅涉及民事纠纷,还可能触犯刑法,构成刑事犯罪。
在法律实践中,对于涉及民事虚假诉讼之罪名的判定,需要依据我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相关条款进行。
1.根据法律规定,凡通过捏造不实之事由向上诉法庭提起民事诉讼,进而妨碍司法公正秩序或严重侵犯他人正当权益的,将面临法律的制裁。
2.具体的量刑标准如下:
(1)若行为人通过捏造事实提起民事诉讼,妨害司法秩序或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将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的惩罚,并需承担罚金的附加责任。
(2)若情节特别严重者,如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或社会影响恶劣的,其刑期将被延长至三年以上七年以下,同样需要缴纳罚金。
3.在实际量刑过程中,法院会全面考虑到行为人的主观恶意程度、所引发的不良后果以及是否存在自首立功等各种情节。
(1)若犯罪情节相对轻微,且行为人能够积极认罪悔过,那么可能会得到从轻发落的宽大处理。
(2)若犯罪情节严重,对司法秩序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甚至给他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那么刑罚自然也会随之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