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迁分房不公平,被拆迁人可以尝试与拆迁方进行协商,力求达成双方都能接受的补偿方案。当协商无法达成一致,或者拆迁方存在明显的违法行为时,被拆迁人有多种法律途径可以寻求救济。
1.行政裁决是一个重要的选择。如果拆迁人与被拆迁人、被拆迁人与房屋承租人无法达成拆迁补偿安置协议,可以向房屋拆迁管理部门申请裁决,由其进行公正的判断和调解。
2.当拆迁补偿安置协议已经订立,但被拆迁人或房屋承租人在协议约定的搬迁期内拒绝搬迁时,拆迁人可以依法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以保障协议的履行。
3.对于行政裁决结果不满的,被拆迁人还可以进行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但需要注意的是,行政诉讼通常有一个前置条件,即需要先进行行政复议,对复议结果仍不满的,才可以依法进行行政诉讼。
4.如果被拆迁人对补偿标准有争议,还可以申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进行协调,协调不成的,由批准征用土地的人民政府裁决。
找法网提醒,征地拆迁纠纷的产生往往源于多个方面,主要包括征收程序的违法、补偿安置标准的不合理、历史遗留问题以及补偿协议的不明确或违约等。
1.征收程序的违法现象是纠纷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例如,征收地块未经有权机关审批即开始征收程序,或者征收过程中存在不张贴征收公告等不透明行为,都可能导致被拆迁人的不满和纠纷的产生。
2.补偿安置标准的不依法制定也是纠纷的一个主要来源。如果补偿标准未经审批或听证,或者标准明显不合理,被拆迁人自然会感到不公平,从而产生纠纷。
3.历史遗留问题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由于历史原因,一些房屋可能缺乏产权证明,征收部门可能会因此降低补偿或强拆房屋,这自然会引起被拆迁人的不满和纠纷。
4.补偿协议的不明确或违约也是导致纠纷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补偿协议签订不明确,或者签订后不依约履行,都会导致拆迁后续纠纷的发生。
关于房屋征收补偿是否包括公摊面积,国家层面的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但很多地方法规已经出台了相关规定。
1.依据相关法律的规定,虽然国家层面没有明确规定,但地方法规的出台为被拆迁人提供了法律保障。在很多地方,房屋征收补偿是包括公摊面积的,这有助于保障被拆迁人的合法权益。
2.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征收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单位、个人的房屋及其他不动产。
(1)在征收过程中,应当依法给予拆迁补偿,维护被征收人的合法权益。
(2)对于征收个人住宅的,还应当保障被征收人的居住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