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未成年偷自己家东西卖,从法律角度讲,确实属于盗窃行为。这种盗窃行为因其特殊性——即盗窃对象是家庭成员的财物,且通常为未成年人对自家财物的擅自处置——在法律责任上会有所区别。
2.一般情况下,如果情节不是特别严重,如金额较小、未造成严重后果等,这种行为通常不被认定为刑事犯罪,也不会进行刑事处罚。
3.这主要是出于保护未成年人的考虑,以及考虑到家庭内部关系的特殊性。
1.对于未成年偷家中东西卖的行为,如果情节较轻,未造成严重后果,且获得家庭成员的谅解,一般可不认为是犯罪。
2.即使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也应当酌情从宽处理。这体现了法律对未成年人的宽容与保护。
3.在实际操作中,相关部门可能会采取批评教育、责令家长严加管教等方式进行处罚,旨在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律意识,防止类似行为再次发生。
4.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盗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相关规定:
如果未成年人具有法定从宽处罚情节,如年龄较小、初犯、偶犯等,或者没有参与分赃、获赃较少且不是主犯,以及被害人谅解等情形,可以不起诉或者免予刑事处罚。
找法网提醒,关于未成年偷窃家中物的法律规定,主要体现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盗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
1.该解释明确指出,偷拿家庭成员或者近亲属的财物,如果获得谅解,一般可不认为是犯罪。
2.该解释还规定了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时,如果行为人认罪,且具有法定从宽处罚情节、没有参与分赃或者获赃较少且不是主犯、被害人谅解等情形之一,情节轻微的,可以不起诉或者免予刑事处罚。
综上所述,未成年偷自己家中东西变卖虽属于盗窃行为,但因其特殊性,在法律责任上会有所区别。法律对未成年人的宽容与保护,旨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律意识,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