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及诈骗的案件,根据其行为性质及后果,通常被归类为刑事案件。
1.诈骗罪,作为一种严重的侵犯财产权益的犯罪行为,其本质在于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捏造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手段,骗取公私财物,且数额达到一定程度。
2.这种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显著,不仅侵犯了他人的财产权,也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因此,诈骗罪被明确纳入刑法的调整范畴,作为刑事案件进行处理。
找法网提醒,关于诈骗罪的刑法规定,主要体现在《刑法》的第五章“侵犯财产罪”中。
1.《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明确规定了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及相应的刑罚幅度。根据该条款,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2.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3.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这一规定为司法机关在处理诈骗案件时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
诈骗罪的构成要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对象要求:诈骗罪的对象是公共和私有财产的所有权。这意味着,无论是国家、集体还是个人的财产,只要成为诈骗行为的侵害对象,均可能构成诈骗罪。
2.客观要件:诈骗罪在客观上表现为利用诈骗手段骗取大量公私财物。这里的“诈骗手段”包括但不限于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等,目的是使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并基于该错误认识处分财产。
3.主体要件: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即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并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这意味着,无论是谁,只要符合上述条件并实施了诈骗行为,均可能构成诈骗罪。
4.主观要件:诈骗罪的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并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这是区分诈骗罪与其他类似行为(如民事欺诈)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