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诱导未成年消费的界定,主要是商家采用夸大宣传、虚假承诺、隐瞒重要信息等手段,导致未成年人基于错误认识而做出消费决定,这种行为可能被视为诱导未成年消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未成年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分为三种情况:无民事行为能力(不满八周岁)、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和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对于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其进行的超出其能力范围的消费行为,其法定代理人有权要求商家进行退款或撤销交易。
找法网提醒,虽然法律没有直接规定诱导未成年消费的处罚标准,但商家若存在诱导行为并导致未成年人权益受损,可能面临民事责任乃至行政责任。
1.在民事责任方面,商家需承担退款、赔偿损失等责任;
2.在行政责任方面,若商家的行为构成违法经营或侵犯消费者权益,相关行政部门可依法对其进行处罚。
若商家的诱导行为涉嫌犯罪,如诈骗、敲诈勒索等,还可能面临刑事责任。因此,商家在经营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尊重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避免采取任何可能被视为诱导消费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