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务侵占罪的立案标准明确规定了构成犯罪的金额界限。
1.当侵占金额达到六万元以上时,被视为“数额较大”,可构成职务侵占罪,依法可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
2.若金额高达一百万元以上,则视为“数额巨大”,将面临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可并处没收财产的严厉处罚。
这一标准直接来源于《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的明确规定,确保了法律适用的统一性和严肃性。
找法网提醒,职务侵占罪与侵占罪在多个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1.主体不同:
(1)职务侵占罪的主体特定,仅限于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且非国家工作人员。
(2)侵占罪的主体则更为广泛,为一般主体,即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并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2.主观方面不同:
(1)职务侵占罪表现为明知是单位财物而利用职务便利非法占为己有。
(2)侵占罪则是明知是他人的代为保管物、遗忘物或埋藏物,并决意占为己有且拒不交还。
3.客观方面不同:
(1)职务侵占罪必须利用职务之便,采取侵吞、窃取、骗取等手段,且财物是否先已为其持有不影响罪名成立。
(2)侵占罪则要求行为人先合法持有他人财物,再通过各种手段占为己有且拒不归还,且行为不必利用职务便利。
职务侵占罪的构成要件包括四个核心方面:
1.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的财产所有权,即单位对其财物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2.客观要件:具体表现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占本单位财物且数额较大。这要求行为人必须:
(1)利用自己的职务便利。
(2)实施了侵占行为。
(3)侵占的财物达到数额较大的标准。
3.主体要件:本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的人员,且不包括国家工作人员。
4.主观要件:本罪在主观上表现为直接故意,并具有非法占有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财物的目的。行为人必须明确知晓自己的行为会侵犯单位的财产所有权,并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